今天的第一更送到
沉默良久以后,朱燮元才将思绪慢慢的拉回到现实中来。他深深的看了徐兴夏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不知道徐总兵什么时候邀请总督大人前来视察宁夏镇总督大人对宁夏镇还是很关心的。
徐兴夏微微一笑,心神领会的说道:还请按察使大人代为安排。
都说官场上的人,喜欢隐晦的说话。明知道是这样的意思,就是不能直言不讳的说出来,必须绕几个圈圈。朱燮元为官多年,自然也养成了这样的毛病。幸好,他这次说话,不算非常的隐晦。徐兴夏也能听得懂。朱燮元这么一说,徐兴夏就知道,他是希望黄克缵也能看到这个世界地图,接受一下教育,提升一下境界。
认真说起来,黄克缵和朱燮元,其实是一条线上的人。两人的执政理念,有些相似,又同时在陕西为官,相互间形成了很密切的联系。如果一方得到了什么消息,肯定会第一时间通知另外一方的。这也算是一种共同进退的盟友关系。当然,这并不是党。
事实上,他们两个本身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派系。他们都属于游离手党争之外的一群人。在大明朝的政治权力当中,他们是属于靠边站的典型。
陕西三边总督这个位置,听起来似乎很吓人,其实,承担的风险,比所获得的收益多得多。陕西三边总督辖下的四个军镇,只要有一个起来闹事,就足够毒边总督头痛了。
这不,徐兴夏起来闹事,黄克缵的日子,就非常的不好过。他的三边总督职务,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被拿掉,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前来接手。徐兴夏和他的白衣军,表现得如此的生猛,谁知道前来接手的那个人,会不会成为徐兴夏的目标俗话说,千里做官只为财,如果是急急忙忙的赶来送死,那就没有意思了。
所谓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这些都是méng人的。就连这样说的那些人,自已都明白,只能是表面上说一说,世界上绝对是做不到的。为了拉拢自己人,为了打击敌人,有相同利益需要的人,肯定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走到一起。说到底,还是核心上的利益争夺。党争的核心,就是权力和各种利益的分配问题。
其实,万历皇帝也是个精明到不能再精明的家伙。不要看他几十年不上朝,仿佛完全不理朝政。其实,他在深宫里面,是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朝廷的。谁谁谁是一伙的,谁谁谁是一党的,他在深宫里面,还是想对清楚的。但是,党争一旦形成,即使皇帝想要消弭,也没有办法的。他只能是默许这样的现象存在。
因为,皇帝是依靠拉拢一批人,打击一批人,来维持权力的平衡的。当满朝都是党的时候,他也只能依靠这个党,去攻击另外一个党,却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消除党的现象存在了。既然没有办法彻底的消除,他也就只好承认事实的存在了。
因为没有明显的派系倾向,使得黄克缵和朱燮元两个,在某些特殊的时候,能得到万历皇帝的嘉许。比如说,出任陕西三边总督等,肯定有万历皇帝的意思在里面。这样的职位,如果没有万历皇帝的朱批,内阁是肯定无法决断下来的。陕西三边总督,下辖四个军镇,如果放在某个党的手里,估计万历皇帝是不会太放心的。
然而,由于没有明显的派系倾向,在很多时候,却又是坏事。因为,这会使得他们在朝政中,相对的孤立。在当时,没有党派,就意味着没有后台,没有背景,没有人提拔你。就算有功绩,也不会有人给你大力的推荐,大力的宣扬。相反的,如果出了问题,肯定会被各个党派都惦记,遭受他们的联手攻击。
如果几个党派联合起来,一起出手的话,他们这些没有派系的人,绝对是灭顶之灾啊。几个党派联合起来的力量,即使是万历皇帝都是扛不住的。比如说立太子的问题,万历皇帝和群臣们斗了几十年,逼退了四个辅,十几个部级大臣,可是最后,他还是输了。连太子的问题他都扛不住,更不要说扛两个自由派大臣了。
这次徐兴夏在陕西省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其他的党派害怕担责任,不敢对两人下手。黄克缵在有机会继续留任。但是随着局势的逐渐稳定,试图摘桃子的人就多了。取代黄克缵的位置,几乎是必然的。到时候,他们再个的结局,就算只是下狱待罪,至少也得罢职归乡。秋后算账这一套,正是各位大佬最擅长的。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