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赴苗疆异族风情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索仇门除在开山四周庆典上,出了点小问题之外,一直到过年,全都风平浪静,平安度过。

    扬州因有钱人,每逢年节,特别热闹,尤其过年,有钱人家,特别争奇斗胜.就拿四大盐商来说吧!家家悬灯结彩不算,江家是在家门外空地上高搭戏台,一连唱半个月的戏。

    而汪家呢?居然把戏台搭在水中,用几条大船连起来,上面搭戏台,在水上唱,人们全在河堤上观赏.马家更不后人,请来的居然是河北吴桥的杂技,艺员们表演起来,可真是惊险万分,扣人心弦哪!

    黄家更了不起,请来的竟是少数民族的民俗歌舞,计有:

    敦煌的索仇门.

    壮族的壮歌抛绣球.

    苗族的芦笙会.

    白族的回娘家舞.

    拉祜族的荡秋千。

    布依族的跳花会。

    黎族的黎舞。

    各个全精采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石中玉他们看过之后,在厅中闲聊。

    忽然舅老爷说话了,他道:“中玉呀,今天看了黄家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歌舞,使我想起了一件事儿。”

    “舅舅,你想起了啥呀?”

    “你爹生前唯-的知交,童老化子,被你说了句气话,把他老人家气去了苗疆,好几年了,你也该去看看他老人家啦!”

    匡老爹也道:“对!你是该去看看老化子啦!如今他已逾古稀进耄耋啦!风烛残年,说不定哪天阎老五一下贴子,他就奉主宠召,驾鹤西归,涅磐寂灭啦!到那时候,你可是终身遗憾哪!”

    “爹,舅舅,不是我不想去,我是怕索仇门有事,放心不下呀!”

    冷老爷子道:“你只管放心去,你们过四周年的时候,我看明珠丫头处事明快、果断,足堪担当大任,再有我和你爹,以及内外八堂堂主照料,谅也不会出什么大事,何况还有扯旗门你那位丈人可资外援呢!”

    匡老爹道:“对!早去早回,见了老化子替我们问好。”

    三日后,石中玉跨上红鬃宝马,去了苗疆。

    他不知去苗疆走哪条路近,只好沿长江岸走。

    头一站他到了岳阳。

    他从小跟匡老爹读了很多书,也读过读史与纪要,从书中得知岳阳地当湘省水路要冲,南馆三湘,北控制汉,为历代兵家所必争。

    城濒洞庭湖口,湖水三面绕城垣,风景佳胜,尤以城西之岳阳楼为最,如今亲临此地,怎能不上楼一观?

    他来到岳阳楼,见此楼为三层式城楼建筑,高约三十七八尺,下临湖滨,有石磴百余级,他拾级而上.在中途见一牌坊,上题“南极潇湘”四字,字极苍劲有力,不知出自何人手笔。

    他到楼上后,见广场有一数百斤大鼎及一大铜缸,听其逛楼的人说,鼎缸均为宋代古物.二楼内,供的是吕洞宾的神象,二楼则悬“岳阳楼”之匾额。

    八扇丹红大门上,则刻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文,把洞庭湖千变万幻的气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岳阳楼之擅名,不仅因其史迹多,实由于环湖特具形胜,登楼远眺,洞庭湖景致之美,尽入眼中。

    楼阁入门处,镌有名诗人大作。东有孟浩然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西有杜甫的:

    若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李白的则是:

    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想当年,建楼之初,吕洞滨曾三至此楼,并留诗一首,诗曰:

    朝游北海暮苍悟,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他留首诗还不算,还留了幅对联呢!

    联曰:

    凭栏五月六月凉,咱在冰壶中饮酒,

    放眼千山万山晓,客从图画里题诗。

    就是因为他们这些文士、神仙留下的诗文,后来有位名士窦君序,把他们前人的诗文、史话全包涵进去,写了一幅长联,联曰: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广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伧然泪下。

    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严疆。潴者,流者,崎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可是后来不知何人也写了幅长联,最为出色,但也可说是谑啦!联曰;吕道人真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在眼?

    范秀才更多事,五千年乡国,什么先,什么后,万古忧乐太关心!

    由岳阳楼西望,巨浸中有一座孤山,形如十二螺髻,下则祟平秘阜,此乃道家第一十福地君山。

    君山,一名湘山或洞庭山,在湖中可望而不可及,所谓:

    君山一头望中青,湘女梳头对照镜.

    李白曾有写君山诗: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可见君山美了。

    君山特产名茶“毛尖”可惜是贡品,只有皇帝老官才能享受.君山另有二妃裙与二妃墓,相传乃尧之两女娥皇、女英,一同嫁给舜为妃,死后封湘水之神,因此建庙奉祀.石中玉看过了岳阳楼之后,再往下走.

    人强、马快,不到半天.就到了长沙了.

    长沙!

    为历史名城,西滨湘江,东倚丘陵,城垣依山面水而建,且拊武汉之背。

    交通便捷,地势险要,远在三国时,即为兵家必争之地。

    长沙境内,有衡山七十二峰中,最后一峰岳麓峰。

    岳麓山不仅是风景区,而且也是文化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就设在这里。

    汉朝青年才俊贾谊被谪长沙,领导文坛,从此长沙风鼎盛,而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又曾在此讲学,并曾亲书“忠孝,节谦”四字,至今犹存.书院有幅对联曰:

    楚有才,于斯为盛。

    可见一斑了!

    长沙古迹很多,可惜石中玉心急赴苗疆,也就无心欣赏了,他打过尖之后又策马前行,往贵阳而去。

    贵阳!

    位贵州省中部,为贵州省会。

    东靠龙黑,南临惠水,西接清镇,北倚修文。

    贵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故有“第二春城”之称。

    石中玉到贵阳,只是路过,并未留下来浏览风光,而是继续往云南而去。

    这天他到了云南首府昆明。

    他一到昆明,就向人打听“泸沽湖”的去处,可是打听了很多人,得到的答案,全是“不知道”!

    这一来他可成了无头的苍蝇喽!

    怎么办?

    好不容易来到了云南,结果找不到地方,急不急?

    可是急也没用啊!总不能天天蹲在旅社发愁吧!

    干脆,各处走走散散心吧。

    昆明,乃云南省会,地处云南中部,三面环山,南临滇池,是个气候温和,万花争艳的‘春之城。’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十五度左右,真所谓“万紫千红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

    昆明好玩的地方可多了,城内有“圆通寺”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

    圆通寺的建筑布局,是非常特异的,布置在-个倒坡地带,利用坡低洼处筑大方池,占去整个庭院。

    正殿台基凸入池中,池中心建两层大八角亭,池两侧用曲廊把对厅的围廊和正殿的柱廊串连起来。

    采用这种圆林处理手法,巧妙的构成了可以称之为“水榭式神殿”的“池塘院落。”

    正殿后有个“咒蛟台”上有简陋小屋,据说乃是当年孙髯翁卖卜时的居处。

    石中玉看过圆通寺后,又去了“大观楼。”

    以开润明丽的风光,和孙髯翁所作,誉满神州的长联而著称的“大观楼”就是昆明西郊之滇池北岸。

    大观楼的地址,为一近似卵形半岛,岛外筑有长堤,堤内形成环洲池沼。

    岛北端有“近华浦”楼亭,以迎游客,大观楼则建于岛南尽端,可外收湖山之胜,内揽园林风光。

    大观楼的建筑为正方形三层亭阁式,登楼远眺,但见西山云蒸霞蔚,翠黛迷蒙,晨现在五百里滇池的波光云水之间。

    孙髯翁的长联,就悬挂在底层,迎滇池的一面,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婉蜒,南翔缟素,骚人韵士,何妨先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里就风鬟雾髻,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奠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临风,叹滚滚英雄安在,想汉习桉般,唐标铁柱,宁辉玉斧,元跨革囊,伟绩丰功,费尽移山力气,尽珠帘画栋,卷不尽幕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源雁,一片沧桑.石中玉看罢,自言自语道:“真不愧是大手笔,足可称长联之绝哩,但不知这孙髯是什么时候的大文豪?”

    这时就听一位白胡子老学究道:“小伙子,这孙髯翁乃康熙时候的一位卖卜为生的布衣,所作诗文虽多,可是全已散失啦!”

    石中玉赶紧抱拳为礼,道:“多谢老前辈指点。”

    老学究一愣道:“看你这动作、谈吐,像个江湖汉子,不像文生嘛!”

    “在下实乃江湖末学,但跟养父也学过两天诗书.”

    “哦!这么说你小伙子文武双全喽?”

    “不敢,不敢,略识之无罢了!”

    “听你口音不像云南人,专来游历的么?”

    “前辈,老丈.”他不知如何称呼好啦!

    老者笑道;“叫我老头就可以啦!”

    “老丈,在下是到云南来访人的。”

    “你要访的人在昆明么?”

    “不是,他在‘泸沽湖’。”

    “泸沽湖?我活这么大,没听说过,那里可能是苗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八成在‘景洪西双版纳’一带.”

    “老丈,您可知走法?”

    “从昆明往西南,沿大路走,大约一千六七百里吧!”

    “多谢老丈指点,在下这就去景洪。”

    石中玉进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地区。

    他以前听老化子讲过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所以他这次来,带了很多的小礼物,如关东烟叶,好茶叶和谦价珠宝与小银绽子.这天他来到了景洪区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乃泰族、布朗族、德昂族与阿昌族的分布地区,他们共同使用傣历,以傣历的年节为年节.而傣历的新年叫作“比迈”.

    按照傣历,每年分冷、热、雨三个季节,他们还分“平年”和“润年”.平年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润年十三个月,三百八十四天,十九年至七润,固定润九月。

    傣历的年节不固定,一般在傣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约为农历清明节之后。

    这四个族群对年节非常重视,但也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傣年的中心活动是互相泼水,意味着洗旧换新,所以傣年也叫“泼水节”

    傣年一般要过三四天,大部分活动围绕着“泼水。”

    头一天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就是“除夕”由于这四个民族都信奉佛教,所以一切活动都从佛开始。

    这天他们要隆重举行“堆沙”、“浴佛”活动。

    “堆沙”活动很别致.

    天一亮,青年男女要上山采山花和树枝,回来制成“花房”里面摆上供品,抬到当地寺院之中,并摊摆上事先堆成一米多高的五座宝塔形的沙堆上,塔堆尖上还插几.枝有彩色线条的竹枝.人们围沙堆花房而坐,听佛讲经说法,预况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浴佛”活动是件很严肃的事,届时善男信女齐集寺院,将佛像放在院中,用清水为佛洗尘.当中的一两天,傣语称为“腕脑”.

    这是两年之间的空白日子,人们已给佛洗了澡,大概觉得可以心安理得了的玩了,所以几个民族都大胆尽兴而为了。

    他们不分男女老少,全穿着民族节目盛装,举行赛龙舟、丢包、放高升(冲天炮)、点孔明灯以及各种娱乐活动。

    而最有趣的是节日见面,互相先往对方身上“泼水”崭新的衣裳非泼得湿漉漉的,才感到满意。

    因为这是去旧迎新,洗去去年一切的旧汗,换来新的一年吉祥.年节最后一天,傣语叫“宛叭宛玛”意思是迎接“日子王到来之日”为元旦的正日,这天的活动,达到高潮的顶点。

    但还离不开“泼水”成了名副其实的“泼水节日”了。

    这天一大早,吃过“磨米干”和“香茅烤鱼”以及“竹筒烧饭。”再喝饱老酒之后,就跑出家门,聚在一起。

    先是男女青年先动手,拼命往对方身上泼水,继之不分男女老少一拥而上,没头没脑的,往对方身上猛泼。

    等泼到高潮的时候,可就乱了套,见了谁就泼谁,喧笑欢闹,声如潮涌,整个村寨,洒浴在幸福欢乐之中。

    就在这时候,村寨来了位不速之客,手中还牵着一匹骏马。

    大伙一见,来了位汉客,全转移了目标,找上了他,一桶子的清水当头泼水,不但把他浇成了“落汤鸡”而那匹马也成了落水马啦!

    这位汉客-见势头不好,拉着马就逃入了大庙。

    这时庙中有位五十上下的老喇嘛,一见他这狼狈样子,笑道:“汉家朋友,遇上泼水节,大喜呀!”

    唷!他说得好一口汉语嘛!

    汉客道:“大喇嘛会说话?”

    “哈哈哈哈!老衲年轻时,到过中原,汉客,从哪儿来呀?”

    “在下从扬州来.”

    “阁下专门游历呢?还是另有公干?”

    “在下石中玉,乃是前来苗疆找寻伯父的.”

    “你伯父是苗疆人士?”

    “不,他是汉人.”

    “汉人?他是做什么的?”

    “他在中原是要饭的!”

    “要饭的?他姓什么?”

    “童!”

    “童?莫非是中原丐帮帮主童猛,童老化子?”

    “大师认识在下伯父?”

    “老衲在中原的时候,多承他老人家关照,前两年老衲在泸湖又碰过面,可算是老朋友啦!”

    石中玉一听,忙一抱拳,道:“晚辈见过前辈.”

    “不用客气啦!他在泸沽湖,不在这西双版纳.”

    “请问大师,那去泸沽湖该怎么个走法?”

    “由这儿往北,大约有两千二三百里吧!不过这一路上全是少数民族,你又言语不通,而且各族风俗各异,很难走呢!”

    “为了见我伯父一面,再困难我也得去呀!”

    “好!老衲看在你一番诚意,加上我跟老化子又是朋友,你在我这儿住两天,等过完“比迈’之后,老衲陪你走一趟.”

    “那敢情好,晚辈真多谢前辈了!”他说完,一抱拳。

    老喇嘛道:“你大老远的到这儿来,还没吃饭吧?”

    “晚辈带的有干粮.”

    “干粮你先留着吧!我庙里有他们送的磨米干,香茅烤鱼和竹筒烧饭,你先吃点吧.”

    他把饭菜端了出来。

    石中玉一尝,味道还真鲜美,于是大快朵颐,吃了个盆底朝天。

    老喇嘛一看,乐啦!笑道:“你先歇会吧!他们知道我这儿来了汉客,晚上跳火一定会来拉你参加,要闹一晚上呢!”

    石中玉只好在薄团上打坐调息。

    天一黑,庙外的象脚鼓和芒锣就咚当,咚当的响起来了.老喇嘛一拉他道:“走!咱们出去参加新年舞。”

    石中玉随老喇嘛一出庙门,就见人山人海欢声雷动。

    再看人们早已点起了‘篝火’,持着灯笼火把,围着火堆,纵情的跳起了歌舞。

    老喇嘛向他介绍道:“傣族的跳的是孔雀舞。”

    他随老喇嘛手指的地方看过去,他们的舞蹈,果然优美。

    老喇嘛一指另一个方向,石中玉所看的是男人的刀舞和女人的圆圈舞,老喇嘛道:“这是布朗族人!”

    然后他再指一群打象脚鼓、敲芒锣、吹葫芦笙、笛子、拉小三琴的一族道:“那是德昂族人。”

    石中玉问道:“老前辈,那一群打弹竹琴、吹洞萧、拉三弦的不用问,该是阿昌族人了?”

    “对!他们跳的是‘象脚鼓舞’和“猴舞’”

    “那这么说,他们四个族群是不分的人了?”

    不!他们庆典会在一块儿举行,但并不通婚。”

    “大师,这西双版纳,到底有多少少数民族?”

    “哈哈哈哈!全国有五十五种少数民族,可是光这西双版纳,就占了十三种,各个风俗不同。”

    石中玉听了,一伸舌头,来了句“乖乖隆的冬!”

    他在扬州住久了,扬州人的口头禅,不自觉的就叫了出来。

    老喇嘛问道:“你会跳舞么?”

    他从小在新疆长大的,还有不会跳的么?

    他道:“我只会跳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

    “行!你只要会蹦就行,-会儿就会有人拉你去跳。”

    老喇嘛的话还没说完,就来了几个傣族少女,把石中玉死拖拉的,拖下了场子,石中玉只好跟她们-起跳啦!

    没多久,别的族群看见了,过来抢人,他又到另一族群中去跳!

    这一夜下来,四个族群拉来拉去的,他整整跳了一夜没休息,好在他内力深厚,硬撑了下来。

    休息了一天之后,他对老喇嘛道:“大师,咱们可以走了吧!”

    老喇嘛道:“好哇!不过你难得来苗疆一趟,不知以后你还会不会再来,何不在这西双版纳多待几天,把这些少数民族生活习惯都看看不好么?更何况老化子壮得跟老牛一样,三年五年还死不了呢!”

    “既然大师这么说,一切由大师作主就是。”

    老喇嘛带他去了一个寨子,对石中玉道:“这个寨子住的是克木族的人,这是苗疆一个很了不起的族群,他们没有不良的社会风气,更懂得助人为快乐之本的道理,深知施比受更有福,他们不但对自己的族人乐于相助,尤对外来人,更是全力相助,管吃,管喝、热诚招待.”

    进寨子之后,正赶上热闹,大家全集在一起,有几个上了年纪的人,坐在一张矮桌子的四周,每人手里还拿着个鸡头,口中不住的对着鸡头在骂,其他的人,全围在四周,瞪大了眼在看,但却鸦雀无声。

    石中玉问道:“前辈,他们在干什么?”

    老喇嘛道:“结婚!”

    “结婚?谁结婚,怎么没看见新郎、新娘啊?”

    “你没看见在外围坐着的那一对么?女的手里还抱着刚满月的娃娃?那对就是新郎、新娘!”

    “啊!新娘子都生了娃娃啦!还结什么婚?”

    “你不懂,这是地方上的风俗,这叫‘满月婚’”

    “满月婚?没听说过.”

    “现在你不但听说了,不还看见了么?”

    “那几个老家伙手中拿个鸡头在干什么?”

    “卜卦呀!”

    “卜卦,用鸡头卜什么卦?”

    “这是克木的风俗,女人必须在娘家生了孩子,在满月这天才能嫁人,由巫师长老们用鸡砂卜卦,如果是大吉大利的卦,这对夫妻就成了,要是卜出了鸡卦来,那这婚事就吹了。”

    “那吹了该怎么办?”

    “女的回家再生啊!等孩子满月那天再嫁呀!”

    “那以前生的孩子呢?”

    “跟过来呀,新郎是不管女的在家生过多少,会是谁的种,全不在乎,最要紧的,卜的卦要大吉大利.”

    “真是奇闻.”

    这时候卦卜出来了,大吉大利.最高兴的莫过于新娘子啦!终于有了老公,婚礼接着马上进行.他们的婚礼简单极啦!不但没主婚人、证婚人、结婚证书、交换饰物等罗里八嗦的,全免啦!

    只是大家在一起抽抽烟,然后由长老用绳子把男的、女的各一只手,绑好后,再给这两口子喝了交饮酒,就成啦!

    石中玉笑道;“这婚结的可简单哪!”

    这时族人中,有人发现了他们。

    尤其是老喇嘛,在苗疆地区,非常受人尊重,大伙全围了上来,向他施礼。

    老喇嘛也对这对新人加以祝福。

    石中玉识趣,立刻取出一斤上等关东烟叶,送给大家,这群克木族人立即欢声雷动。

    他又取出一锭二两重的银块,送给了新人,这对新人嘴都乐得合不拢了。

    这天他们到了澜沧江畔的傣族地区。

    傣族可分旱傣和水傣,住山上的叫旱傣,而住在水边的叫水傣。

    水傣,是经常泡在水中,一天最少也要泡上三五回,每回至少也要泡上个把钟点.尤其是水傣少女们,大多穿着纱笼入水,而到水中之后,又脱了个精光.傣族青年男人有句口头禅,是“见女人不追是笨蛋,追了不上是罪过.”所以傣族的青年男女是很开放的.在傣族从来没听过因女人争风吃醋这一说,风俗习惯嘛!

    石中玉随老喇嘛在水傣区内走了一遭,一者他是汉人,再者人又年轻英俊,被一群傣妹围着,几乎脱不了身.老喇嘛笑问道:“小伙子,对傣族大妞们,有兴趣么?”

    石中玉忙打躬作揖道:“敬谢不敏,敬谢不敏.”

    可围着他的傣族姑娘硬是拉扯不放,最后没法子,从马背的袋子中,取了一把珠子,每人一粒,大妞们忙着看珠子,他乘隙同老喇嘛溜啦!

    在路上,老喇嘛笑道:“小伙子啊!这儿还算好的呢!在苗区,有的地方去了,想跑都跑不了呢!”

    石中玉倒大方,道:“跑不掉那怕啥?反正我也吃不了亏,没要紧啦!”

    “真的?”

    “当然真的,有什么好怕的,不过别有后遗症就行了,万一事后走不脱,那才麻烦呢!”

    “放心吧!老衲还会把你往火坑推么?你别看我老,很多女孩子想还想不到呢!”

    “嘿嘿!你们喇嘛也吃荤哪?”

    “我们信的是小乘佛法,不但荤酒不忌,而且男女关系更随便,大多数苗疆少女还特别喜欢我们呢!”

    “真是奇闻,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嗯!这就是风俗嘛!少见多怪!”

    “大师,咱们再去哪儿啊?”

    “去看看旱傣!”

    “大师!旱傣也跟水傣一样么?”

    “噢!大不相同,大不相同,你可不能乱来唷!”

    他们上了山,到了旱傣集居地新平县。

    借住在一个民家之后,,石中玉发现有间单人房间之内,-个大姑娘躺在床上,似乎是生病了,他怀中还有几粒上次袁明珠没用完的“解毒万应丹”就要替这位姑娘诊治。

    老喇嘛看他的动作,问道:“你要干啥?”

    “大师,这位姑娘看样子是有病、晚辈想给她看看。”

    “哈哈哈哈!孩子,有句俗话说‘入国问禁’,入境问俗’,你了解旱傣的内俗了么?”

    “大师!治病与风俗有啥关系?”

    “啥关系?关系可大啦!你要把姑娘给治好了,明天看别人不把你给揍扁才怪呢!”

    “怎么会有这么不讲理的人?难道这人想把她害死不成?”

    “老衲没告诉你要问什俗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师可知道?”

    “知道,我从小就跑遍苗疆,几十个族群的习俗我哪个不知道,要不知道,也不会拦你给她治病啦!”

    “大师,到底是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人家是马上就要结婚了的待嫁新娘。”

    “这姑娘有病,还怎么能结婚?”

    “病?你以为她是生病啊?”

    “她在床上连翻身,看样子都困难,不是病,是什么?”

    “那是她在练功。”

    “啊哈哈哈!大师,练轻功有这样练的么?”

    “你说的那是什么轻功?”

    “轻功,还不就是飞檐走壁么?”

    “呸,我啐你一脸巴巴啦!她是在减轻体重,看样子已经是三天三夜没吃喝了。”

    “大师,这位姑娘干嘛这么折腾自己呀?”

    “你知道个屁,这是这儿的风俗。”

    “这风俗可真怪.”

    “一点也不怪,你明天就知道了.”

    石中玉弄了闷葫芦,一夜也没想通.

    翌日。

    天一亮,新郎官来了,看他那样子,跟死了爸爸似的,一张哭丧脸,无精打采,这哪像娶亲,简直是送殡嘛!

    老喇嘛看到了石中玉的表情,笑道:“你又有新的发现啦?”

    “大师,结婚是喜事,干嘛新郎愁苦脸哪?”

    “他要不愁眉苦脸那才是怪事呢!”

    “为什么?”

    “他们这叫背婚。”

    “背婚?”

    “嗯!”“怎么个背婚法?”

    “不管两家寨子离得多近,或多远,新朗要背着新娘子在山上转一天,不到晚上,不准回寨子,而这一整天,新娘子的脚还不准着地,尤其是不能大小便,你看这新朗瘦的那样子,再加上那新娘子又是个大块头,背一整天.他能不愁眉苦脸么?”

    “大师,这背婚不是整人么?”

    “谁说不是,要不然那新娘子干嘛好几天不吃不喝,拚命的减肥,轻了点,好别把新郎压得太可怜哪!你昨天要叫新娘子吃了药,再喝了水,路上一溺尿,那不惨啦!所以我叫你入境问俗.”

    “这风俗不好,应该改一改。”

    “改?谁敢哪?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这规矩简直是整人么!”

    “嗯!也不尽然.”

    “怎么?”

    “他们也有个说法,新娘子今天压老公一整天,可是老公今后可要压她一辈子呢!”

    “荒摩、荒廖!”

    “你别管人家荒廖啦!你要有兴趣,也不妨跟着他去看一天哪!”

    石中玉还真犯了神经病,硬跟这对新人满山的跑.在山中,这位新郎官是真的背不动了,只好倚靠在树上喘息。

    石中玉看了笑道:“这小伙子真是个呆头鹅,你不会把她放到地上,让她两脚朝天?”

    新朗道:“以前的人从没这么做过呀?”

    “咳!你真笨,什么事总有个起头么!习俗,是新娘子的两脚不许着地,并没有说屁股也不许着地呀?”

    新郎官想了想,这话也有道理,同时他也真背不动了,可是他还是不敢开先例.但他有主意,用眼在附近找了个矮树杈,把新娘子放在矮杈上,用手抓着她的两只脚不叫她踩在地上.石中玉-时动了侧隐之心,掏出了两丸“解毒万应丹”每人给了一粒,叫他们吃掉。

    新郎还在犹豫,新娘子好几天没吃没喝了,实在受不了这种诱惑,一口就把药吞了,谁知,一转眼,也不渴不饿了,而且精神百倍。

    新郎一见老婆这样子,也就把药吃了。

    谁知,药一下肚,就力气倍增,由于药力撑的,背起新娘就满山跑,直到太阳下山,不但没休息,而且还不累,高高兴兴的背着老婆回了家,今夜就可以反过来压她啦!

    石中玉看完了旱傣的“背婚”到了旱傣的寨子。

    老喇嘛笑问道:“这下子你可看够了吧?”

    石中玉把给他们出主意的事,向老喇嘛说了。

    老喇嘛一听,笑道:“行!还是你们汉人点子多,这一来,将来新婚夫妻,可少受了许多罪喽。”说完,他又哈哈大笑。

    因为傣族的人口众多,分布的区域也广,翌日他们仍然没走出傣族区域,谁知却碰上了一件大事。

    原来一个旱傣的寨子,全族人都聚集在一个大广场上,当中堆了一人多高,一丈四方的一个大柴垛,垛上方绑着三母女,正准备要把她们三口烧死。

    石中玉问道:“大师,这是怎么回事?竟然要火烧活人?”

    老喇嘛道:“听他们所骂的言语是‘琵琶鬼、害人精’,八成是那女的把男人克死了,按这族的风俗,是要烧死,以防祸害的。”

    “这是什么法律,简直草菅人命么!”

    “这是这儿民族的习俗啊!”“难道不能改么?”

    “相沿成习,谁能改?”

    “大师,你懂得这族的语言么?”

    “哈!苗疆二十六族,哪族的话我都会讲!”

    “那好,我念首诗,你译给他们听行么?”

    “什么诗?”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