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神奇的白世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是让每个人充分进行防火演习。”这份小册子还强调指出:“不管采取了多少预防措施,每个人也不能掉以轻心,轻视南极火灾的危险,忽视防火措施。南极火灾能够轻易地毁掉整个考察站。每个人都与防火和一旦发生火灾时的救火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为了防御可能发生的火灾,各国科学站的房屋都注意保持一定的间隔,对易燃物品如木料、油桶的存放尤其小心。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各栋房屋之间都保持相当距离,贮存燃料的油库特意建在距离站区很远的海滨高地,这都是预防火灾的措施。

    此外,各国出十分重视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中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科学站——长城站,室内的天花板、四面的墙壁采用的是石膏板,室内地板、房门和地毯也经过防火处理,目的都是为了杜绝大灾事故。曾经到过美国麦克默多基地的中国科学家也注意到,这个美国科学站对防止火灾也很重视,不仅对每个新来乍到的人反复进行防火教育,基地还有一支专职的消防队,所有的电话机上都标有火警的电话号码,以防万一。麦克默多基地有“南极第一城”之称,有160多栋建筑物,除了仓库和油罐外,主要是住房、办公室、实验室和一些服务性设施——包括有小卖部、医务室、邮局、一座电影院和一座小型体育馆。夏季,麦克默多站的平均人口有800人以上。因此,防火问题自然显得格外重要了。

    南极的各国科学站如此重视防止火灾,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不仅是因为南极是地球的风极,大风的天气会容易酿成火灾,而且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又缺乏水源,一旦着火,必定造成可怕的灾难。

    你也许会觉得不可理解,南极大陆到处是冰雪覆盖,大陆周围是辽阔的海洋,怎么会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呢?

    我们知道,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是荒凉的意思。在撒哈拉大沙漠的内陆地区,实际上几乎常年无雨,大部分地区年雨量平均不足50毫米,而终年气温又很高,是典型的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

    南极大陆的干旱却是因为低温寒冷造成的。据观测记录,整个南极大陆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降雨量的多少从沿海向内陆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沿海地区,冷暖气流的交汇,降水量较多,每年可达300-400毫米,像鲸湾为420毫米,毛德皇后地为300毫米,南极半岛北部为400毫米,但这些降水量较多的地区都处在南极大陆的边缘。

    南极大陆由干覆盖广袤的冰原,它的上空常年为高压冷气团控制,从海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根本无法进入南极内陆,而且在寒冷冰原上空的冷空气异常干燥,含有的水蒸气极少,所以越往南极内陆,降水的机会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毫米,南极点附近只有5毫米,几乎没有降水现象。

    到南极大陆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最明显的感觉是空气干燥,在最初的头几个星期,差不多所有的人嘴唇都会干裂。

    正回为如此,人们把南极大陆称作白色的沙漠。

    由于气候寒冷,南极大陆降下来少量的水,也不是液态的雨水,而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或雪粒。除了南极半岛北端以及较低纬度的一些岛屿,在暖季有降雨现象,整个南极大陆实际上看不见降雨。

    极度的干燥,使各国科学站对防火视为性命攸关的大事。回为他们知道,干燥,加上风大,哪怕有一点点小火星,上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大祸。澳大利亚在南极大陆东部濒临纽康姆湾一处岩石裸露之地,建有一座凯西站,它是澳大利亚在南极大陆的三个科学站之一。站区的集装箱建筑群,包括有实验室、宿舍、食堂以及俱乐部、健身房等,此外还有各种仓库和运输车辆,主建筑以外还有发电厂和油库,宛如一座微型的科学城。1980年初,当中国的南极事业刚刚起步,我国第一批科学工作者最早访问南极大陆时,他们第一个到达的外国科学站就是凯西站。不过,他们所见到的凯西站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几年前一场大火,使凯西站毁于一旦。现在的凯西站是后来重建的。中国科学工作者由此认识到,干燥、风大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南极科学站防火的极端重要性。

    当然,干燥而寒冷的气候,也有它的有利一面,这就是便于保存物品而不致腐烂。南极麦克默多海峡埃文斯角上有一栋简陋的木板屋。1910年至1911年,当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向南极点远征时,这栋木板屋曾是英国人的基地营。如今,它是南极为数不多的历史纪念物,被人们特意保存下来。由于寒冷,特别是气候干燥,这个营地当年贮藏的罐头干肉饼保存完好,虽然经过七八十年的风雪侵袭,人们发现罐头里面的干肉饼和饼干还可以食用。这在地球的其他潮湿多雨的地方,恐怕是不可想象的吧。

    移动的岛屿1912年4月10日,一艘英国白星轮船公司刚下水的巨型客轮“铁达尼”号,载着2224名乘客,由英国南安普敦港启航,开始了它的处女航。

    “铁达尼”号长269米,载重量46000吨,有16个密封舱,双层船底,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而又最豪华的巨型客轮。它的航线是从英国南部横渡大西洋,目的港是美国的纽约。

    为了招揽顾客,白星轮船公司对“铁达尼”号的首航广为宣传,声称要创造横渡大西洋的最高航速,因而选择了一条最短的航线。

    不料,4月10日,当“铁达尼”号行驶到纽芬兰岛附近的冰海区域时,从北冰洋飘泊而来的大量移动的岛屿——冰山,以及大量浮冰正在冰海上等待它们的牺牲品。

    据说,当时船上航海经验丰富的船长史密斯曾提出要改变航线,并放慢速度,因为他知道这一带很不安全,有可能碰上巨大的浮冰和冰山。但是,这一英明的富有远见的决择没有被采纳,随船的白星轮船公司的老板利欲薰心,坚持要按既定航线前进,不许放慢速度,因为他要创造横渡大西洋的伟大奇迹。

    干是,一场历史性的悲剧终于不可挽回地发生了。将近午夜,歌舞升平的船上音乐厅刚刚结束舞会,黑夜中航行的“铁达尼”号在冰海中与一座移动的岛屿——冰山相撞,冰山像锋利的钢刀在客轮左舷撕开一个大裂口,5个密封舱顿时破裂。

    一片混乱,到了4月15日凌晨2点20分,这艘巨型客轮悲哀地结束了短促的生命,在距离纽约港东北2575公里的冰海沉没,1500多名乘客葬身海底。

    造成“铁达尼”号冰海沉船悲剧的元凶,就是海上的冰山。只不过这是来自北冰洋的冰山。

    在南极周围的海洋——南大洋中,类似这样的冰山数以万计,其体积之大,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北冰洋。

    冰山和浮冰不同,浮冰是海水冻成的海冰,冰山却是从南极冰盖分离出来的,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冰山从陆缘冰的边缘分裂出来,飘浮在海上,形成瑰丽多姿的冰山,成为南极海域独具特色的象征。据统计,南大洋的冰山大约有218300座,平均每个冰山重10万吨。其中最普遍的是平顶台状冰山,它起源于陆缘冰和冰舌,此外还有圆顶型、倾斜型和破碎型的冰山。

    南大洋的冰山一般长几百米,高出海面几十米。大的冰山长度达到170公里。有的台状冰山高出水面达到450米。1956年美国人观测到一座罕见的大冰山,长333公里,宽96公里。这样巨大的冰山,难道还不是移动的岛屿吗,实际上,它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像1987年10月初,罗斯冰架断裂出一座冰山,长140公里,宽约40公里,高出水面225米,它的面积达到6400平方公里!

    冰山,在海上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实际上它在移动,随着海流的方向移动。

    由于南大洋的冰山体积大,海面温度低,一般寿命可以维持10年左右才会慢慢消融,而北冰洋的冰山平均寿命仅有2-4年。

    南大洋飘泊的大量冰山,虽然美丽壮观,给大洋增色不少,但是对于航行在海上的船只来说,冰山始终是可怕的威胁。尤其是在大雾迷漫、能见度很差的天气,或者是夜航期间,船只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冰山。现代化的考察船和其他船只,配备了雷达装置,能够及时发现冰山,因而减少了和冰山相撞的危险。

    笔者1984年前往南极时,目睹了南极冰山的雄姿,但是对冰山的威严确也敬畏几分。当我们的科学考察船行进在冰山重重的海域时,船上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警钟敲起,船速减慢,船只小心翼翼地绕过冰山而行。因为人们知道,万一不慎碰上了这些移动的岛屿,那可不是好玩的,也许“铁达尼”号冰海沉船的悲剧就将重演了。

    冰山固然是航行的障碍,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它对人类也有很大的好处。

    而对全球水资源的危机,特别是长期干旱,极度缺水的一些国家,对南极冰山的开发利用尤其关心。

    南极的冰山每个都是一个小淡水库,能不能利用冰山来缓解世界上许多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呢?

    智利北部气候干旱,有大片沙漠。几年前智利经济计划署和太平洋研究所派了三名科学家到南极考察,他们后来提交的一份题为供给智利北部水源的南极冰的计划,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措施。当然,智利还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它的国土距离南极大陆很近,这对冰山的运输相当有利。

    看来,把这些移动的岛屿移动得更远,让它按照人类的需要,移动到缺水的地区是可以办到的。

    法国一家工程公司曾经应沙特阿拉伯的要求,对冰山的搬运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把一些冰山拖运到秘鲁、智利、澳大利亚甚至更远的沙特阿拉伯和地球上其他干旱地区,在技术方面是可以行得通的。

    从经济效益看也很合算。据计算,从南极的普里兹湾拖一座冰山到澳大利亚,取得一立方米的淡水只要花费0。0013美元,这不仅比淡化海水便宜,甚至与当地的淡水相比也便宜,因为当地一立方米的淡水卖价是0。19美元。

    据这家法国工程公司估算,把一座8500万吨的大冰山,拖运8000公里,穿过印度洋是可行的,可以先运到亚丁附近的海面,再将冰山切割成几块,再从红海运到约旦等国。

    这样生产的淡水,也比当地的淡水便宜。目前沙特阿拉伯的城市用淡化海水生产的淡水,一立方米售价为0。79美元,而冰山融化的淡水平均每立方米只需0。53美元。如果把一座百万吨级的冰山运到约旦,每立方米的淡水只要花0。21美元。

    不过,目前拖运冰山以解决干旱地区缺水的计划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主要是解决投资和一些拖运中的技术问题,如怎样减少冰山自身的融化,拖运的动力问题和人员的安全等等。但是可以相信,南极的冰山为人类造福的日子,是指日可待的。

    冰原上的“绿洲”

    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有时会出现星星点点的绿洲。

    绿洲是生命的象征,由于有地下水或者泉水的滋润,郁郁葱葱的树林,丰盛的牧草以及农作物都出现了。沙漠中的绿洲是鸟兽繁衍的乐土,有的绿洲甚至出现人烟稠密的村镇。对于长途跋涉在沙漠中的商队和那些沙漠之舟——骆驼,绿洲是他们心目中的希望之所在。

    南极大陆被厚厚的冰盖遮盖得严严实实,崎呕的冰原,纵横的冰河以及平展展的冰架,成为冰雪王国的主要角色,但是犹如沙漠中的绿洲一样,这里也有景色迥异的岩石裸露、寸草不生的干谷,成为白色的世界独具特色的景观。

    这些没有被冰雪覆盖的地面,在茫茫冰原显得特别珍贵,它们的特殊自然环境和气候尤其引起科学家的兴趣,因此人们称它们是冰原上的绿洲。

    据说南极冰原上的绿洲,最早是挪威人发现的。1935年,挪威的一艘船“托斯哈文”号在东经80度海域航行,这艘船是给捕鲸船运送燃料,并在返航时运走鲸油的。当时海况很好,“托斯哈文”号船长将船开到岸边,发现了一片没有任何冰雪的岩石地。登岸后,他们惊讶不已。因为这里仿佛是世外桃源,有一个淡水湖,和一座小山谷相通,南面是高约300米的岩石丘陵。再往南走,有一些紫黑色的小山丘,后面才是冰川的斜坡。在它的东西两边也是耀眼的冰川。

    挪威人用他们国家一个以捕鲸为业的郡名为这片冰原上的绿洲命名,这就是维斯特福尔特绿洲这一地名的由来。1957年,澳大利亚看中了这片面积达400平方公里的露岩区,发现这里湖泊众多,各类第四纪沉积物,包括湖相、海相和古冰川沉积发育很好,是研究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良好场所,便在这里建了戴维斯站。据我国到过戴维斯站工作的科学家介绍,维斯特福尔特绿洲气候很好,夏季日照长,有48天全天白昼,太阳不落。气温也较高,1月平均气温为零上1摄氏度,最高气温可达13摄氏度。此外,由于戴维斯站距大陆冰原有20多公里,中间隔有海拔100多米的丘陵,挡住了来自冰原的狂风,所以这里的风速要小得多。这些都为科学家进行野外考察提供了便利条件。

    类似维斯特福尔特绿洲这样的干谷,在南极大陆的其他地方也有所发现。

    1946-1947年,美国政府实施了一项代号为“跃进行动”的南极考察计划,出动了13艘船只——包括两艘破冰船和一艘航空母舰,25架飞机和许多陆用车辆。有一架飞机在进行航空摄影时,在斯科特陆缘冰附近的海岸带发现了一些紫黑色的山丘,山丘之间点缀着天蓝色、碧绿色的湖泊。这片地方被命名为“班格尔绿洲”。

    因为发现它的飞机领航员,名叫戴维斯。班格尔。

    冰原上的绿洲,虽然不像沙漠中的绿洲那样生机盎然,出没有树木花草,但是比起天寒地冻的冰原,它却是不可多得的宝地。这里气温较高,暴风雪的威胁相对来说比较小,加上明镜似的淡水湖可以提供生活用水,因此许多国家都选择在绿洲建科学站。尤其是那些分布在沿海地带,便于从海上运输的绿洲,更是建站的理想场所。

    班格尔绿洲的一个淡水湖边,前苏联建有绿洲考察站。

    1939年,德国人在东经13度的南极大陆,离海岸8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希哈马尔绿洲,前苏联后来在这个有许多湖泊的丘陵地建了新拉扎列夫考察站。

    1947年1月,英国飞行员格里森驾机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里森绿洲”,它位于东经110度的温森斯湾地区,这里有未被冰雪覆盖的岛屿和半岛,砂砾和岩石上生长着苔藓、地衣和一些藻类,沿海的岛屿栖息着企鹅、雪海燕、巨海燕、贼鸥和海豹。1957年美国人在这里建了威尔克斯考察站,1959年美国人将该站交给澳大利亚。10年后,澳大利亚在威尔克斯站以南重建了凯西站,威尔克斯站已被废弃。

    我国在南极建有长城站和中山站,长城站建在南设得兰群岛面积最大的乔治王岛,一个背枕起伏的山岭、面向开阔海湾的无冰区。乔治王岛的中部和东北部是厚厚的柯林斯冰盖,终年冰雪皑皑,但长城站所在的绿洲却是遍布砾石的海滨高地,山岭之间静卧着三个小淡水湖,夏季,溪流沿着海滩奔向海湾。在山坡和地下水出没的谷地,到处可见绿茸茸的地衣和苔藓,附近的企鹅岛栖息了几千只帽带企鹅、阿德莉企鹅。位于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的中山站也是广袤冰盖上一块约50多平方公里的绿洲,山丘连绵起伏,并有一个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淡水湖。

    到目前为止,南极陆续发现的绿洲约占南极大陆总面积的7%。

    冰原上的点点绿洲不仅有利于人类在这里立足,建立科学考察站,它们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也不可低估。因为南极冰盖像厚厚的棉被将南极大地包裹起来,要透过冰盖去了解底下的地质地形相当费劲。这些星罗棋布的绿洲如同白色冰原的缝隙,大大有利于科学家认识南极的真面日。当然,绿洲本身特殊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根据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冰原上的绿洲是冰川退缩形成的。像维多利亚干谷地区就保留了很好的原始自然状态,这里有独具特点的盐湖,保留了世界上少有的冰川期后剥蚀的现象和证据,还有一些难以解释的300多年以前的海豹干尸,因此有相当重要的科学价值。

    最新的研究证明,绿洲的研究甚至可能揭开宇宙的奥秘。科学家把在无冰区的干谷中找到的土壤,和宇宙飞行器在火星上发现的土壤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具有某些相同的性质。他们还在一些岩层中的孔隙中找到了微体生物的存在,这种细菌能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生存,而且发现它的年龄至少有1万年高龄,科学家认为,这对于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地球原始土壤的形成,无疑是重要的线索。

    绿洲中的一些湖泊也很奇特。新西兰在南极的斯科特站距美国麦克默多基地约3公里,这里有一个神秘的范达湖,尽管湖面结着4-5米厚的冰,但湖底的水温却接近26。6摄氏度。这是因为晶莹剔透的冰层犹如温室的玻璃,能使阳光透入使湖水增温,又能防止湖水的热量散失。湖畔矗立着“新西兰皇家范达湖游泳俱乐部”的标牌。凡是在湖中游泳的人,都可获得一枚该俱乐部颁发的奖章。这也是对不畏寒冷的勇敢者的鼓励吧。

    冰和火的世界在南大洋考察时——那是好几年以前的事了,我曾以十分好奇的心情凝望着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岛上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土黄色夹着储红色的沉积物比比皆是。小岛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怪名字——它叫欺骗岛,它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呢?

    欺骗岛是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中的一个小岛。1819年英国海豹狩猎者史密斯首先发现了这些由大小岛屿组成的群岛,认为这里和英国北部的设得兰群岛有些相近,所以命名为南设得兰群岛。

    欺骗岛虽然是弹丸之地,但是从史密斯发现以来,这儿就是海豹猎取者集中的地点。他们在岛上建有码头,码头周围是无冰的陆地,到了20世纪,远洋捕鲸船也以此为集散地。由于南设得兰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海豹、南极毛海狮和出没的鲸鱼数量相当多,阿根廷、智利、英国都看中了这个小岛,并且在岛上建了基地。1909年和1930年的夏天,英国政府在这里派了一位常驻的行政官办公,俨然行使对该岛的行政管辖权。阿根廷不甘示弱,也在该岛建起了基地。智利也插上一脚,三个国家的基地彼此相距很近。

    谁都想成为欺骗岛的主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必然会发生冲突。

    1952年,长期积蓄的矛盾终于爆发,阿根廷某一团体在南奥克尼群岛的希望湾,用武力将英国科学家探险队赶走,这支探险队企图占领一个工作站。为了报复阿根廷人,一年以后,英国警察在欺骗岛上把阿根廷和智利人建的房子捣毁了,还将两名阿根廷人抓了起来。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使南极上空出现了战争的乌云,一直闹到国际法院,但也是不了了之。后来形势一度缓和,三个国家继续在欺骗岛建立基地以后,又有挪威等国建了其加,挪威还建有一座鲸鱼加工厂,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化了。

    不料,大自然开始惩罚贪婪的人类了。1969年12月,欺骗岛愤怒了,沉默已久的海底火山轰然爆发,英国人和智利人的基地当即被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所摧毁,阿根廷的基地也不得不放弃。火山爆发时还在特莱丰湾形成了一个小岛。如今,欺骗岛的火山地热仍相当炽热。它那马蹄形的海湾,就是一个火山口,湾内的海水温度较高,岛上的地面仍不断冒出硫磺蒸气。据说,有一次一艘考察船进入湾内避风,突然遇到火山活动,海水沸腾,烟云弥漫,地下发出可怕的轰响,仿佛到了地球的末日,欺骗岛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的。从此谁也不敢在欺骗岛上建站了。

    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但是在有的地方,如同有名的欺骗岛那样,存在着强烈的火山活动,冰是凝固的、静止的、寒冷的、死寂的,火山却是活跃的、奔放的、充满活力和炽热的,于是在南极形成了对比鲜明、反差强烈的冰和火的世界。

    南极最有名的火山并不在欺骗岛,而是在南极大陆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高度为海拔3794米。1841年1月27日,英国探险家詹姆士。克拉克。罗斯率领的探险船,到达南极海岸,眼前出现一座浓烟飘拂的活火山,罗斯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发现一座海拔3780米以上的高山,冒出大量火焰及烟尘,非常壮观的景色。”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南极的冰雪世界看到的火山奇观,罗斯用他的一艘考察船“埃里伯斯”号为这座活火山命了名。

    从罗斯发现埃里伯斯火山到今天,这座活跃的火山一直喷烟吐雾,山顶上终年烟雾缭绕,有4个大喷火口,有人曾爬到火山顶上,只见大火口旁有一个喷发岩浆的小火口,形成岩浆池,池面岩浆凝成一层硬壳,底下粥状的岩浆不断冲破硬壳而喷涌。曾经到过美国麦克默多基地的中国科学家介绍说,埃里伯斯火山虽然山顶上有沸腾的岩浆池长年累月热气腾腾,但整个火山都被闪亮的冰雪所覆盖,看上去寒气逼人。山顶的岩浆池散发着大量蒸气,使得火山的山顶总是云雾缭绕,远远看去就像戴着一顶巨大的帽子,变幻莫测,蔚为壮观。

    南极大陆沿岸的火山,分布是有规律的,它基本上处在向着太平洋的一面,是世界上火山最多也最活跃的环太平洋大山带的延续。维多利亚地的火山群是最有名的,许多活火山经常喷火,岩浆涌出,在白色的冰雪世界形成壮观的场面。此外,在南设得兰群岛、玛丽伯德地和罗斯海沿岸,都有成群的火山。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在南极冰盖下面,可能埋藏着更多的火山。

    南极冰和火的世界不仅是自然界一大奇观,更重要的是,火山活动为地质学家提供了研究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结构的良好场所。在欺骗岛,由于火山活动形成的一条100多米的裂缝,裂缝的断面就是一道冰崖,它是由一层冰一层火山灰叠加形成的,这个奇特的冰崖为火山活动的历史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记录。

    附带说一件事,由于南极的火山在白色世界形成非常美丽的景色,许多旅游者为了好奇,也纷纷前往南极一饱眼福。不幸的是,1979年11月28日,新西兰航空公司一架dc-10型飞机在飞往南极洲时,恰恰是坠落在著名的活火山——埃里伯斯火山的山坡,机上257名旅客全部罹难。这是南极空难史最悲惨的事件,迄今尚未查清失事的原因。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