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有正堂,有内院,甚至还有一个不小的花园,让以“尚未住过县衙大院”为由,一同搬进来的董杏儿大喜过望。
非但郭斌有单独的院落,县丞贾仁以及新升任县尉的赵云在衙中亦有单独院落以供居住,只是贾仁在城中有宅子,并不常住在衙中。而一干办事的小吏则没有这么舒服了,厅事后面那两排单层的老式学生宿舍似的排房,据说便是吏员的居所。当然,这些吏员地位低下,是没有办法携带家属进入县衙的。
令郭斌惊异的是,这时竟也有了较合理的休沐制度。县中的小吏每十日可休沐一日,若一直没有休假,则可累加到一起连休,但每次休沐最多不得超过七日。可见此时的制度设计,还是蛮人性化的。
(作者注:据宋杰先生对尹湾汉简的研究,郡县的小吏,视公务情况工作7-14日,可获得一天的休假。此处取10日。)
当天夜里,郭斌便将写好的信交给情报人员,相信三天之后,袁绍便会收到信件,并会以最快的速度将转呈何进以及郭斌写的奏折送到该送的地方。
次日一早,连夜赶回伏龙山庄的赵云,便率领换了新军装的五百士兵来到了阳翟县城南门外。
这些士兵往那里一站,便引起了围观。
郭斌闻讯,骑着高头大马赶来。
看到当时的情形,郭斌竟有一股要哭的冲动。不为悲秋,只为感怀身世。因为看到这五百个士兵整齐地站在城门外马路一旁等候进城,郭斌仿佛看到了后世部队里的战友们。为什么?军装!
这些士兵的军装是郭斌亲自为他们设计的,不同于为流民准备的粗麻布衣服,这些军装全是郭斌派人到幽州、并州等地收购的毛毡所制。这些毛毡可都是纯羊毛的啊,保暖效果那叫一个好!
至于军装的外形,郭斌依照记忆中二战时期德军军服所制,华丽而不失庄重,只是没有军帽而已。此时人们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故不会轻易理发的。郭斌入乡随俗,便着士兵以木簪扎起来,一个个反倒有了网络游戏中武林高手的样子。
鞋子是以猪皮制作,只以纳制的千层底为鞋底,而鞋跟处亦钉有可拆卸的木片。这样,行军时可拆卸下来,保证轻便的同时,还能减小噪声,利于隐蔽行军。而战前或者阅兵之时,则会再装上去。
战时装上的目的是可以脚踢敌军,增大杀伤力;而阅兵时装上则是为了增大踩踏时的声响,以形成无与伦比的声势。此时,便是绝佳的时机。
见郭斌出城,赵云喊道:“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
待郭斌行至队伍正前方时,赵云喊道:“敬礼!”五百军士右手齐眉,敬了一个后世解放军标准的军礼。
看着整齐划一的动作,郭斌心中的感慨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当下,郭斌回礼,看着渊渟岳峙的五百军士,郭斌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自豪。
四周围观的人群亦震慑于这五百军士所散发的气势,均不敢靠前,只远远地围观。
也不怪这些人胆小,郭斌的一千五百个半脱产的军士,都是见过血的。当然,不是人血,而是动物的血。
这些士兵是最早一批跟着郭斌的,是可以五人一组进伏龙山打猎的猛士。所以当五百人站在一起,统一服装,统一号令,统一行动之时,虽只拿着一杆长枪,竟散发出了此时的军队很少具有的威慑力。
这五百人的队伍,愣是让人感觉仿佛有千军万马一般,杀气腾腾,使人不敢轻侮。
郭斌很快从回忆中恢复过来,对赵云道:“进城!”短促而有力。
赵云马上转身,指挥队伍往城门处行去。
统一的制~服,统一的动作,统一的口号,甚至连脚踏水泥地面的声音也是那么的统一而有力。
这一幕不仅使郭斌陷入回忆,更震撼着阳翟县城里里外外的人。有流民,有城中的市民,有太平道,也有郭斌手下的一众谋士。
事后,戏志才对郭嘉道:“主公之才,真乃天授乎?这五百军士,于庄中之时并无甚特异之处,此时换上军服,竟似脱胎换骨一般。有此虎贲之士,天下谁人可当?”
太祖初任阳翟令,以骠骑将军为县尉,率五百新军进城,威势震天,时人叹曰:“真虎贲也!”
--《太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