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在同学的通知下兴奋地往卫府奔来。
郭斌自然不知道,他已然成为全场的焦点,只是来到灵棚,看到上面写着“卫仲道之灵位”的木牌时,心中是那样的迷惘与伤感:这里曾是卫仲道招待自己的地方啊!见过卫府的长辈,他来到卫仲道灵前,带着一众手下行了大礼。
想到从此真的便要与卫仲道阴阳两隔,一时间他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心情下,郭斌再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众人只看到那紧紧攥着的铁拳上暴起的青筋,双肩耸动,虎目含泪。
一直以来,郭斌的形象在京中人们的印象中都是极为刚毅而强势,无论是怒怼宦官还是以七百人冲击二十万黄巾大营,都是京中众人最喜欢的桥段。甚至于,这许多桥段竟给人编成了曲子,在乡间坊里被人传唱。而无一例外的,郭斌都是勇猛无畴的英雄形象。先不说这里面有没有戏志才的推动,起码郭斌铁血英雄的人设,已经在京城百姓的心中形成了。
此时,众人见到郭斌这样的猛汉竟也真情流露,心中也极为震动。铁汉柔情,最是触动人心。
这时,只听郭斌喝到:“笔墨拿来!”
早有几个卫家的小厮将笔墨纸砚并书写用的桌案摆在了郭斌面前,卫仲道在京中交往多为太学生,大家为卫仲道题写挽联亦是寻常,是以灵堂一侧便备有笔墨。
郭斌拿起笔来,饱蘸浓墨,洋洋洒洒二百余言的祭文跃然纸上。
其文曰: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城南隈。
城南草萋萋,涔泪浸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蒨,愿言试长剑。
山东有黄巾,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里,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这首五言诗,原作者是毛 泽东,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 泽东留下手迹的最早诗作,是他为悼念好友易永畦所作的。郭斌将其稍作修改,以适应此时的具体情况。诗中既有对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和深刻的缅怀,又写出了少年人的壮志未酬和对民族危难的沉重忧虑。
此作一出,满座皆惊。
在座多为少年人,哪一个不是承载着家族满满的期望?哪一个不是满腹的经纶?又有哪一个不是踌躇满志,立意报国?因此,对这首诗作,同样失去同窗好友的太学生们满是认同感。此时,便是平日里与卫仲道不甚相熟之人,亦不由得为郭斌与卫仲道二人的友情而流下热泪。
这首悼亡诗,在随后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京师,并迅速轰动了整个士林。并不是说这首诗真的是好到惊天地泣鬼神,前看五百年,后看五百年,无出其右者。它所以能出名,更多的是因为故事的传奇性。
卫仲道是河东卫家的公子,虽然河东卫家家大业大,实力非凡,他本人却只是太学中的一个普通学子罢了。而郭斌本是来自颍川郡阳翟县的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自幼丧父,是在近一年来方迅速发迹,非但闯下了偌大的家业,更是得到天子的青睐,因功封为伏龙亭侯,阳翟县令、骑都尉,步步高升。最近更是以七百骑兵大破二十万黄巾军,却为了保全近二十万黄巾俘虏的性命而兵围右中郎将朱儁的帅帐。
人们在感叹郭斌仁义的同时,亦不由得对郭斌的洒脱暗暗佩服。易地而处,恐怕极少有人肯为了不相干的人的性命而违逆上官。恐怕也只有郭斌这样勇猛绝伦,又才略过人的国士,方敢如此肆意。
因此,卫仲道与郭斌的友情便因为这极为悬殊的人生经历而更加具有了话题性。两人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靠着自身的努力走向人生巅峰的“富一代”,一个是太学中的普通学子,一个是封侯拜将的忠勇之臣。二人的友情便因着这一篇诗文和郭斌的一句话,轰动了京师,并传遍天下。
郭斌说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