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赵成双,“三朝元老”并不是好事,并且说是市委书记谭无忌的意思。这样一来,欧阳永好就是再有意见,也无法表达了——他如何敢公开反对市委书记的意见呢?
随着在丽春工作时间的增加,欧阳永好对丽春的了解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熟悉,进而慢慢地开始形成他自己在丽春的基本工作原则。
按照离开京城时部领导给他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同时也参考京城里一些和自己关系密切的朋友在给自己饯行时提出的意见,以及他自己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丽春情况的了解以及对丽春干部的观察,欧阳永好觉得自己在丽春,必须秉持只涉及工作,不涉及其他的原则参与地方的工作,但决不介入地方干部的个人是非,不加入地方干部的个人圈子,不获取任何不正当的利益好处。在工作中,坚持就事论事,不将事与人联系,决策时尽可能多地听取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欧阳永好知道,自己到丽春不是来寻求真理的,是下派锻炼。“自己的最终目标不是在丽春”,这是欧阳永好在头脑中对自己在丽春的基本定位。也正因为如此,欧阳永好确定,自己在丽春时,一定立足大局,立足长远,在为人处事上,只要不违背原则,不丧失立场,不违反政策,不触及法律,宜宽则宽,宜放则放,得罪人的事尽可能不做,必须得罪的,也要做到仁至义尽,并且努力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欧阳永好反复提醒自己,在丽春时千万不要和丽春的干部产生矛盾。欧阳永好清楚,在任何时候,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只有好好地团结丽春干部并紧紧地依靠他们,自己才能在丽春顺利地开展工作。欧阳永好知道,如果自己和丽春的干部产生矛盾,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欧阳永好清楚,自己虽然是市政府的一把手,但在丽春市委来讲,自己也只是一个副职。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政班子中真正的一把手只有一个,那就是书记。政府工作只能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按照党委确定的整体工作思路,在具体的事务上加劲、努力。同时,按照《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政府的工作还要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尽管自己是从中央机关下来的,但这种体制的特点就决定了不管你是谁,都得按照这个机制来运行。如果违背了,不仅是寸步难行,还会被弄得身败名裂。
虽然对基层的工作不熟悉,但对地方党委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欧阳永好还是非常清楚的。他知道,政府的工作决不能离开党委的领导而自行开展。在丽春,欧阳永好觉得更是如此。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对丽春市委书记谭无忌,欧阳永好多少有一些认知。欧阳永好觉得谭无忌不仅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很强,其处理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欧阳永好更是觉得自愧不如。同时,欧阳永好也清楚,谭无忌在丽春工作多年,人脉关系和社会基础都非常扎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自己都远远比不上谭无忌。因而在内心里对谭无忌是非常认同和尊重。也正因为有这种认识,欧阳永好才没有觉得自己是中央机关下来的,就可以不把丽春当地的干部放在眼里,可以自视清高,自认聪明,自以为是;也没有因为省委书记亲自送自己上任,就有恃无恐,无所顾忌,反倒是表现得非常谦虚和低调。
也正是因为欧阳永好坚守的这种内敛原则,才使得秦有益和谌建新认为欧阳永好无能、好控制,并步步进逼,想要把欧阳永好架空,把欧阳永好在丽春的空间挤尽。
实际上,官场和商场一样,只要是场上的人,都是各有各的算计,各有各的想法。任何想法都没有的人,在官场上是没有的,即便有,也生存不下去。
欧阳永好能够在中央机关干到司局长位置,现在又作为有培养前途的干部下派到丽春担任市长,内心里肯定是有想法的,只不过他觉得这个时候不是践行他自己想法的时候——这实际上是欧阳永好的聪明之处,他现在在丽春只是一个二把手,并且什么基础都没有,就是想践行自己的想法,也基本上不可能。既然明知不可行的事,为什么要去行呢?如果一定要强行施行,最后竹篮打水可能还是好的,说不定还可能是鸡飞蛋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