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局在1977年发射的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就使用了三颗1802处理器作为系统核心。李轩重生前,这颗离地球最远的探测器,历经三十多年的漫长跋涉,已经成功飞出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但依旧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我认为risc(精简指令集)才是未来计算机指令系统的优化方向。美国伯克利大学帕特逊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不久前发表的最新论文中指出,各种指令的使用率相差非常悬殊:一个典型程序运算过程中所使用的80%的指令,是指令集中那20%的常用指令。
而我们为了平衡其他几乎不怎么用到的大量复杂指令设计,极大的增加了cpu整体结构设计的复杂性,这样无疑大规模增加了处理器设计的时间和成本……”
李轩侃侃而谈时,脸上洋溢着一种专注而又自信的表情,不自觉的让其他人把注意力锁定在他的身上。赵伟明的目光也再次落在他的身上,惊讶中略带一丝不容易察觉的苦笑。
这真是一颗好苗子,虽然是大一刚入学的新生,却已经能够并且喜欢阅读相关专业最前沿的学术期刊,而从中展现出来的扎实理论基础,比起跟在自己门下的那两个硕士研究生也丝毫不差。李轩偶尔并发出来的敏锐观点让他有一种错觉,仿佛站在自己面前谈笑风生的是一个淫浸在电子领域十几年的专业前言人士。
知识和技能可以后天培养,但眼光和洞察力却是上天恩赐的。赵伟明觉得眼前这块璞玉是自己这几年来最惊喜的发现,但想到他是个电子计算研究专业的学生,心底又不由生出一丝郁闷。
难道自己要劝他转到电子学专业来?对于学生未来专业的选择,中大一贯的立场是凭学生自己所好。毕竟这是关系个人命运前途的事情,老师可以给出建议参考,却没有权利决定学生的未来。
赵伟明决定再耐心观察一段时间,毕竟李轩才刚刚进入大学,第一个学期都还剩两个多月,他还有三年多的时间仔细斟酌。如果李轩真的在电子领域天赋过人,自己也不排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到时候他再亲自出马和学生阐明利害关系,也不无不可。
李轩也注意到赵伟明教授看自己时那几分惊讶的表情,脸上的笑容不由更胜几分。他今天就是为了装-逼来的,之前还特地在图书馆泡了好几天,专业期刊对于其他大一新生来说犹如天书看不懂,但对他来说却是手到擒来。
对照着期刊上的论文,他就心中有了个大致的思路,哪些观点还没在这个时代面世不能说漏嘴,哪些观点是近期的热点,自己可以装一下-逼,做个有理有据的前瞻探讨。
而李轩也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引起了赵教授的关注。赵伟明教授是中大电子系教授中,唯一一个专攻集成电路设计,又有大公司微处理器实际设计经验的老师。他在学校里也有自己的团队,专门从事集成电路特别是微处理器的研究工作。
今天来参与沙龙的师生中除了中大电子学专业的学生之外,其余全是他科研团队的成员。比如坐在左边竹椅上面容有些黑瘦,理的一个中分头的男子姓蔡,是中大电子系唯一一个在读博士。电子学专业大一新生的必修课之一——《电子学导论》就是由这位蔡博士负责讲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