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座,彼此间距离稀疏,考生之间还有木板隔开。
发完答题纸,官吏又依次发了试题,接着点燃了计时用的香、摆好了备用的水漏,主考官便沉声宣布考试开始。
考官们望着乌鸦鸦的考生,目光都不由得掠过前排的赵七郎。
就是这个人啊,外表看起来倒不错。
七郎似乎没感觉到别人打量的目光,或者说早已习惯了被人看。
至于内定什么的,也不用有什么心理负担。
因为本朝科举就是这样的啊!
比如说大唐首席高帅富诗人王维。
玄宗年间,岐王带着王维去皇帝跟前的大红人玉真公主府赴宴。玉真公主看到俊美出尘的王维,就对这小帅哥很感兴趣。
然后又见王维的诗作得好、琵琶弹得好,就更喜欢了。赞叹:小王啊,你这么有才为什么不去参加今科科举呢?
岐王故意说:小王本来要去的,只是听说今科状元已经内定为张宰相的弟弟了。王兄弟骄傲,得不到状元就不去。
公主大笑,这小张本就是我内定的。现在内定小王好了。
于是,这一科的状元就是王维了。
原本被内定的小张:我有一句话,不知该说不该说。
总而言之,不内定七郎,也会内定别人。基本上考试之前,头名是谁,朝中大佬们已经有了默契了。
今日第一场引试,考的是贴经,也就是大填空题。从经义中节选一段,只有头和尾,让考生补充完整。
题目主要出自《礼记》、《左传》,这都是国子学的必修课。
再有两个小题,出自《老子》。
贴经考察的,是对经义的熟悉。如果连经义都背不下来的,在这一关就被淘汰了。
七郎是有真才实学的,国子监考试次次都是甲上,这种默写题当然难不住他。
而坐在角落里的刘植就不停地眨眼睛隐约记得好像是这句?但下句好像就接不住?娘啊,为什么不能让大哥来代我考?
冷静!冷静!说不定就想起来了呢?
计时的香一点点的燃烧,考场里鸦雀无声,只有令人心跳加速的静默。
这种贴经题,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每个人的情况都写在脸上了。
七郎认认真真地写着,此时没有誊抄的制度,考官看到的就是考生的字据说裴简当初中状元,就是字写得实在是好。
七郎的字比不上书法家,但也不太差了。
此时他心无旁骛,写得更是洒脱、自信。
终于答完所有的题,七郎见考试还没结束,就安安静静地坐着闭目养神。
引试只是第一场,接下来的策问才是重头戏,也是进士科最重要的考试。
据说,曾经有人因为策问写得很精彩,贴经有答不出的题,最后都及第了朝廷认为,某本大经没看过,也瑕不掩瑜了。
终于等到最后一点香燃尽,考场敲锣,所有考生必须立刻停笔,原地等候官吏收卷。
收完卷,考生可以回到考舍休息。
七郎终于在人群里看到了刘植,远远向他点头鼓励。
刘植此时头发乱糟糟的,耷拉着脑袋,一看就考得不好。
离他近的人都下意识远离了一些,以免沾上霉运。
--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