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官们一开始不看好卖盐挣钱的事,主要是因为营口盐场规模小,勉强供应本地需求,就算官府强征,利益也有限。
且他们初来乍到就强征百姓产业,容易引起各族抵触。
这些人不敢明着反抗,可以隔三差五搞些治安事件,官府啥也不用做,天天捉贼得了~~
还是赵太守有办法,这一出官商合作,办得好是收拢民心的典范。
回到丹东,七郎总结这件事。
盐的产量,我们负责监督,量他们不敢虚报。嗯略有出入可以接受,水至清则无鱼;盐的销路不用操心,草原各族就是我们的客户。
至于利润分成,我们也不能太过分,竭泽而渔,不符合我们的利益。
高家甩锅跑路,他们就得自己组织盐民生产,也是有成本的。
而且,私人盐场苛刻些,盐民恨的是盐场主;官府成了东家,百姓怨恨的就是官府。
能外包出去的事,不必自己劳心劳力。
丹东城内,除了太守外,还有一套县级班子,有县令、县尉、县丞等。
县令崔明是个中年人,随萧凌来辽东的,一开始见七郎年轻,还真担心年轻人沉不住气。
此时也真心佩服,赞道:使君思虑周全,行事谨慎,是吾等楷模。
使君是对太守的尊称。
七郎露出一丝少年人的羞涩,赧然:您过奖了。萧都督曾教导我,治理地方也如烹小鲜,民生的一点小事都是大事,得不疾不徐、注意火候。
一众属官都严肃领教。
道理是这样,可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世间又能有几人?
有的人年轻时有雄心壮志,可遭遇挫折或见识黑暗后,要么心灰意冷,要么共沉沦。
七郎让卢照邻亲自拟了合作契书,盖上郡守的印,派人送去给盐场。
有了盐的重利,七郎对未来的发展树立了信心,走路都带着风。
可是,他也遇到了挫折。
州学招不到学生?七郎惊讶,不是说了,只要年满八岁,不拘是否识字,都可以入学?是觉得束脩高了吗?
本朝地方官学,有成熟的体系。束脩方面,规定是绢一匹,酒脯若干。绢帛、粮食如今都是通用货币,比铜钱更令人信任。
七郎琢磨着,如果百姓觉得束脩高了,酌情降一降。
完全不收束脩不行,不要钱的学习机会,孩子们不懂得珍惜。
卢照邻苦着脸说:我们也以为是束脩的问题,对百姓宣传束脩可以赊欠,若岁考甲上者,能免除束脩。州学还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饭,每天有肉,按理是有吸引力的。
当然,学生还得承担买书和笔墨纸砚的钱。但读书哪有不用钱的?
但是,还是没有人来报名。
七郎皱眉:一个都没有?你们不会找些人做托?
卢照邻欲言又止。
有话直说。七郎摆手。
卢照邻鼓着勇气说:市井传言,使君您爱吃小孩子。现在要求八岁蒙童,正是肥嫩可口,蒸炖皆宜又说哪有那么好的事?还给拖欠束脩,又给肉吃,莫不是想养肥一些
七郎:见鬼的蒸炖皆宜!烤着吃撒孜然辣椒粉不香吗?
不对,他根本就不吃人!
这样不行,得先把名声挽回一些。七郎揉了揉眉心,他们说我是道士?我看城中有几座庙你们去找庙里的和尚,联合搞一场大的俗讲庙会,就讲我的故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