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中。
正厅中,依然是王韶一人坐着,批阅着文书——高遵裕如今入京诣阙,人在东京——几个胥吏环伺在旁,一名低阶的文官在其面前,恭声禀报着公事。
“回来了?”听见动静,王韶抬起头,挥手让几个官吏退到一旁,问道,“酒厂那里出了何事?”
韩冈先瞥了几名官吏一眼,几人立刻识趣的告退。
等到厅中只剩三人,韩冈才苦笑着几句话把事情解释了。
王韶皱起眉来,难怪韩冈不想当着外人说。傅勍、王舜臣他们偷鸡摸狗的事未免也太丢人,一个个都是起居有体、亲卫环绕的官人了,怎么还做这等鸡鸣狗盗的事。可为几十斤酒,也不方便责罚他们。他正要说些什么,忍耐不住的王厚站了出来,把方才韩冈的提议向父亲说了。
王厚最后沉声说着,“通远军别的不多,就是精兵强将多。就算不在军籍中的保甲中人,拉出来也都是能上阵的精锐。挑选起选锋来,比起其他几路,只会嫌挑选的余地太大,不怕会挑不出人!”
王厚期待的眼神看着父亲,可王韶却是摇了摇头。
“大人!选锋一军,诸路皆备。可见上阵时实有大用。为何不同意!”
“不是不同意。”王韶安然的笑着,“你们不说,我也是准备要做的。只是领军的人选难定,高公绰不在,这时候我不与他商量下令挑选选锋,保不准他心中会有芥蒂。”
王厚欲言又止,而韩冈在旁劝道,“高安抚已经走了一个半月,算时间,该是和王中正一起回来。权且稍等一等,也没几天了。”
安抚下王厚,韩冈又转过来,“安抚,高安抚不在,挑选将校主持选锋的确不便,不过下面的士卒挑选一下应该没问题。士卒先定下来,等高安抚回来就决定领军的人选。这样也好让本司选锋赶上出兵的时间。”
王韶略作思忖,点头首肯:“也好……这事我会交给苗授去做,明天我会知会他的,你们就不要管了。”
韩冈从正厅中告辞出来,王厚则被留在了里面。
姚兕新近抵达通远,按道理该为他举行接风宴。可接下来的十几天,援军将会一支接着一支的抵达,要是来了一家,就办一次接风宴,王韶口袋里的几千贯公使钱转眼就会给翻得底朝天。所以是先办一下简单的家宴,等到全军集齐,誓师出兵之前,才会把众将聚在一处,将接风洗尘的事一起办了——既然是家宴,当然交给了王厚去措办,韩冈也就没必要插手。
走在韩冈尤在想着王韶的决定.看起来王韶对高遵裕还是很是尊重,怕他心中暗生芥蒂,连选锋士卒的挑选都是交给高遵裕一派的苗授。
不过王韶这样做得也对,换作是自己也是会如此去做。
迎面走来的几个胥吏,看到韩冈过来,连忙退到一边行礼。韩冈心不在焉的冲他们点点头,仍在心中暗赞王韶的老于世故:
现在把选锋军卒的挑选之权交给苗授,等着高遵裕他回来,就不得不投桃报李,不去跟王韶争夺率领选锋的将校的人选归属。这等轻描淡写就把主动权掌握在手中的手段,还是在韩冈提议后的一转眼间就冒了出来,现在想想,还真是让人佩服。
回到自己的公厅,几个属吏连忙迎上来,服侍他坐下。韩冈端着他们奉上来的热茶,随手翻着摆在案头上的公文,都没什么大事。有关出兵的一应事宜,全都已经筹划好,不会临阵慌了手脚。而且现在才来了姚兕一家,更不用担心会突然出些个乱子,让人措手不及。
身无余事,韩冈一口口的啜着雪白的茶汤,在缓缓升腾起的水汽中,想着即将到来的战事。
说起来,今次出兵规模的确不小。通远军原有的五千兵马,去除留守的驻军,仍要出动三千以上,加上两路派来的六千左右的援军,总数接近一万——都是上阵厮杀的队伍,而不是,寻常连民夫一起算进来的号称人数。
如此军力,要击破武胜军的吐蕃人应当不难。但就跟罗兀城一样,要长久的稳守住临洮,却是很有些麻烦。要想保住临洮,控制住洮水流域。在武胜军少说也要驻守上四五千士兵,同时还要在几处关键的战略地点安置下城寨。这就需要征发大量的民夫来运送粮草、修筑城防。可屯田之事事关通远军日后的发展,也不能就此耽搁,在今年冬天还要组织开辟渠道,人力不能随意抽调。
人力、粮食,两桩事困扰着通远军的发展,相对而言,反倒是战争就显得不是那么麻烦了。
手扶着温热的茶盏,他暗自叹着:知易行难,要把一件事做好,当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