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半村·后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大笑起来。

    我随老妈妈来到她家,院子虽然破败不堪,但老妈妈住的家却收拾得干净利落。山西人,无论多穷,总会打理的干干净净。院子里有一只小狗仔,看见生人吓得钻进屋里去了。老妈妈说,这只小狗是她在外面捡来的。我很想问却没好意思问的一个问题是,她儿子为什么不娶媳妇。和老妈妈说了一会儿话,打听到上面还有一个村子叫后沟,离这里不远,村民只剩了一个人,还是一个残疾,一条腿没了。不知道这位残废的农民是怎么过日子的,想去看看,可是路不好走,车上不去。老妈妈说:“走路也不远,就半里路。”然后送我们出来,一直送到村边。指着山崖上一个黑黑的洞口说:“那个洞里面有五灵脂,你拍一张吧。”

    五灵脂就是鼯鼠(寒号鸟)的粪便,鼯鼠就生活在峭壁石洞或石缝中,窝的形状如鸟巢。鼯鼠白天睡觉,清晨或夜间出来活动。鼯鼠夏日羽毛丰盛,到了冬天反而要掉光,昼夜鸣叫,故又称为寒号鸟。五灵脂性味甘温,无毒。有疏通血脉、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血滞、经闭、腹痛、胸胁刺痛和蛇虫咬伤等症。老妈妈告诉我说,这里的五灵脂药性很好。

    后沟 一路上坡,路面不算窄,也还平坦,只是已经全部覆盖在了萋萋荒草下,沿路一垄一垄的梯田都是撂荒的土地,田间长着核桃树、花椒树和桑树。路不算远,但在炎夏正午的太阳下一路爬坡也着实够受。很快嗓子开始冒烟了。没有带水,就摘些路边的桑葚解渴,吃得黑嘴麻乌,鬼脸一般。这一带的桑树都是老树,桑葚很稠,但个头很小,且味道不够甜。

    山色愈发壮观起来。极目远眺,但见四围山峰峭拔,壁立千仞,雄奇险峻。满目的葱茏苍翠,满耳的鸟鸣啾然,山风掠过,炎夏的烦热中透着一丝清凉舒。山沟的尽头,是另一座村落的废墟,这就是村民告诉我的后沟。

    后沟村坐落在大山脚下,抱谷掩境,稳气藏风,四山陡绝,峰峦耸翠,一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派头。尽管已是残垣断壁,依旧透着美不胜收的韵味。那种美是和大自然高度融洽的和谐之美,一如古画里的意境,让人联想起唐诗宋词元曲小令,孤村,小溪,青山,石径,石板房,石墙,静谧,安宁……浑然天成的“诗意栖居”。

    我们很快找到了这个村里唯一的村民,村民叫吴成龙,五十多岁了,一条腿的下半肢因病被截掉了,腋下拄着拐杖,人看上去还算精神,他一个人生活还要种庄稼。

    吴成龙坐在房檐下的石头上,身旁放着一支拐杖。一只小花狗对着我们发疯地叫着,主人再三安抚才渐渐平静下来。

    后沟紧靠着山根,由于大山的遮挡,暗得很早。三点多,就觉得太阳快要落山了。斜阳把院子里的一切辉映得光影斑驳。西房已是一堆废墟,原是吴成龙本家大哥的住宅,如今只剩下了墙基和一堆乱石,墙上残存着破窗框,歪歪扭扭地架在那里,证明了曾经有人居住。乱石堆上长出一丛丛的黄色野花,微风里摇曳生姿在残存的窗框间,阳光下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印象派的油画。一棵核桃树的枝桠斜搭下来,为那座废墟做了前景,院子里种着几棵白菜和小葱,嫩嫩的青绿可人,生机与死寂在这里同生共长。沦为废墟的后沟,在蓝天下,在大山深处,静静地沉默着,没有人知道这里的村民在拆毁自己亲手修建的家园时,在舍弃祖祖辈辈居住了上百年间的故乡时,经历过怎样痛苦的心灵挣扎和无奈选择……这道沟原来有四百多口人,后沟五十多口,都姓吴。吴成龙听祖上老人说,后沟的村民也是从大光景(大灾年)时候从洪洞过来了的。而现在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西山上有一条盘山小路,从这条路翻过去就是阳城的横河,当年村民挑着担子送公粮走的就是这条路,因为长期没有人走,早已荒了。

    吴成龙说:“这山上除了吴姓家族,还住过其他人家,现在还有石磨石碾,都是河南洛阳人逃荒上来弄的,后来光景好了,又都回洛阳去了。”

    我问他:“你一个人住在这里不害怕吗?”

    吴成龙说:“不害怕,这山里豺狼虎豹什么都没有,就是日他娘有山猪。山猪爱吃玉茭,一晚上亩二八分地就拱没了。”

    说到木木沟,他说:“我这房子是十几年前修的,用的木头都是这沟里的树。这条沟是大森林,后来都砍光了,从前的人不说其他,有饭吃就行,就知道种地种地种地,到这里是一路种地种上来的,现在都荒了,你们进来的时候看到了吧,那地都荒得怕人。这里的树前十几年都砍光了,那时候人都想着要走了,又没有钱,就偷偷地砍木头烧木炭卖钱,好木头沿山口放下来卖给河南家,现在都没了,一棵都没了。这地方好住,前十几年娶媳妇也好娶,往后就越来越不好娶了,一批批的人走了好几回,没有人了,谁还愿意嫁进来。”

    我问他有没有媳妇,他说:“有,在外面给孩子做饭呢。”

    “你几个孩子?”

    “一个。……其实要生也让生呢,生了养不起,不想生。”

    我感到口渴得厉害,问他要开水喝。吴成龙说:“没有开水,有山泉水,水管子接下来的,你喝吧,喝不坏人。我们吃的水都是从山里头流出来的山泉,河南人来了,除了喝饱,走的时候还要用塑料壶带上几壶走。”

    我用水舀子从水龙头上接了半舀子水,没头没脑地喝了起来,那水喝着的确清凉甘甜,十分解渴,完全不同于城市里满是漂白粉味的自来水。

    吴成龙告诉我说:“这里的土地是黑土地,种什么长什么,麦子、谷子、油料、土豆,除了种出来的红薯不好吃,其他都好。麦子一亩地能打七八百斤,还有棉花也长得好。能住,好住着哩。”

    又说:“听我爷爷讲,光绪年遭了大光景,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死人骨头,这山上龛下面都有死人骨头。到现在种地的时候都能挖出人骨头来,不是饿死的,就是让人吃了的。那年月真是人吃人啊,不虚嘴……人一辈子是要受罪的,不能一直享福,将来跌下年成了,光景不好了,城里没法活了,你们就来这里住吧。这山里养人,有药材,什么都有,没粮食了,挖野菜吃也饿不死。”

    毋庸置疑,用不了几年,这几户村民也不存在了,这么美丽的地方将成为一片死寂,那时再来,怕是连讨碗冷水喝的地方都没有了。这一带通路,通电,电视能收到十六个台,吃得是山泉水——那是城市人需要花钱才能喝到的水,且不用挑,都自来化了。土地肥沃,环境优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的生活算不上小康,却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按古人的理想,达到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语),可是村民还是选择了背井离乡……这些村子再过几年,将不再被人想起,地图上也不再有它们的名字。也许过几十年再回头看时,才能知道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可是更也许知道对错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许多古村落,不说别的,单就那几百年的历史和唐诗宋词里的美学意蕴,其价值就无法估量,且是不可模仿也不可再生。

    从后沟出来,路过半村,连小花狗都不见了,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一片死寂,令人怀疑刚才热闹的笑谈是否真的存在过。想必这四个村民正在午休,就没有再去打扰他们。我跑到对面的山腰,给这个村子拍了一张全景。一条白色的水泥小路围着静谧的村落转了一个半圆,这种形状,在风水学上称为“玉带缠腰”,有着吉祥的寓意,可是这份吉祥对于这座人去屋空的山村,已然失去了任何意义。

    半村,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自然村,清一色的石板房子,从远处看来更加拙朴厚重,只是那美的格调很凄凉,很萧索,很残败,很无奈。

    走出半村,向山外驶去,路过那座位有两只大狗的村落,拍了几张片子,匆匆离去。此时已经知道它的名字叫下村,下村如今也只有一个村民。

    踅出小路,进入杨柏大峡谷,但见峻岳崇岗,丹壁万寻,一边是深沟大壑,另一边是万仞高山,目之所及只是一个绿,无边无际的绿,远远近近的绿,绿成了一片恣肆汪洋,分不出层次,分不出深浅。走走停停拍拍,山风送爽,能听到峡谷深处隐隐传来的溪流淙淙,各种美丽的小鸟鸣啾着出没在林梢灌木间……而令人揪心的依旧是沿途一座座的废墟,那些废墟大多临崖而立,有石磨石碾,有石墙石凳石桌,有古槐参天,有白杨萧萧。其中一处最美的废墟,每每令我心思荡漾,想象着什么时候带上帐篷在此处住一宿,坐在石凳上,饮一壶老酒,赏山间明月,听虫鸣鸟啼,感受一番做山人的滋味……而今此处被牧羊人做了羊圈,一大群长着犄角的山羊们被关在里面,从门洞里探出脑袋来好奇地和我对视着……来到后龛村,欣喜地发现竟然有了人气,这个村庄原本也是被废弃掉的,一直以来只有一户村民。看见“农家乐”的牌子在村口竖起,高兴得我大叫起来。一打问,才知道是村长携夫人率先回来发展旅游业了。终于,有人肯回来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何等样的其乐融融啊。真心希望着这些东西不要丢失得那么彻底。

    遗憾的是回到后龛村的目前只有村长夫妻二人,没有公交,没有人手,没有手机信号,想开发旅游缺少资金,走着费劲,再回来又谈何容易啊!两个人又要经营山庄的吃住,又要打理景区,拾掇垃圾,直累得七死八活。村长说,他正在动员村民回来,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回来了。

    说起半村,后龛村的李村长告诉我说,一个洛阳的画家终年住在那里写生画画,有十多年了,突然有一天发现村子被拆毁了,差一点哭出来,急得直跺脚……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