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春风似剪刀,桃红柳绿,正当春时。
谭钧交代好书院的事情,叮嘱各位学生好好读书,准备乡试和京试,就带着一家老少赶往杭州。李征张子清他们也起身赶往金陵准备乡试,谭茵和李征自然是难舍难分,少不了离愁别别。
考虑到谭夫人谭茵的身体,马车也跑不快,几人一路游山玩水,估计到杭州约莫六七天时间。
苏杭之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每经一处,谭钧一行便四处周游,经常见到一块石碑便说此是谢灵运咏诗处,那是李白游玩处,不亦乐乎。
一日傍晚,谭钧看天色已晚,便借宿嘉兴城外一处客栈,客栈的名字颇妙,叫“缘来”。出门在外,不比家中,三人坐了一桌,点了一盘牛肉,炒了几个小菜,叫店小二打了一壶酒,几人赶了一天路,正是腹中饥饿,便吃了起来。
忽听到邻桌有人说话,声音颇响。
“大哥,你刚从京城来,最近京城可有什么大事新鲜事?”一个约莫二十来岁的白面书生问道。
“那头一桩自然是镇北侯大败大夏之事。第二桩就是才选,真是双喜临门。”一个三十多岁瘦弱师爷模样的人摸着胡须,颇为自得地说道。
“圣上应储君之请,决定实行才选,真是天下士人之幸。这两件事现在是路人皆知,还有没有其他什么新鲜事。”
“对了,京城最近还有一件趣事传得很热闹。上届京试的探花郎福建漳州周世永,在翰林院任职,已是六品官员,青年英俊,吏部右侍郎李从简看中他,要将掌上明珠许配于他。”
“李小姐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生得花容月貌,这周探花当然喜欢,不过人倒是硬气,说自己家中已有妻女,谁知李小姐还是要嫁给她,告知他说自己也不是容不得人,也不叫周探花休妻,只说与那发妻平起平坐,不分大小。”
“这周探花喜不自禁,便择一良日迎娶李小姐,自然是前途无量,只待回老家接发妻母女,一家团聚。你说这不是功德圆满吗!京城可是人人称颂呢!”那瘦弱师爷面露羡慕之色。
“哎呀,这可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还兼步步高升,人生几大乐事,这周探花是占全了,真是人人称羡啊!”白面书生脸上露出艳羡神色。
客栈中其他人也在纷纷谈论。
谭钧听了这些议论微微一笑,对谭茵说道:“茵儿,你怎么看?”
“爹,只怕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说是平起平坐,不分大小。可一个是大家小姐,一个只是普通民妇,怎么平起平坐?”谭茵小声说。
邻桌有两位书生,一着蓝衣,一着青衣。
“哼,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我们这些读书人的名声就是被这些腌臜之辈给败坏的。“
”那周探花如若真是顾及发妻,就不该娶那李小姐,还不是看上李侍郎权位,小姐貌美,自己还享有好名声,真是得了面子还有里子。”那青衣书生颇为不齿,大声道,周围人都听见了。
“子俊兄所言极是。妻者,齐也,与夫同体,平妻是那商贾人家所为,不嫡不庶,尊卑不分,乃祸家之本,我辈不可不引以为戒。”蓝衣书生摇摇头说道。
“世上男子多薄幸,这人不像陈世美杀妻灭子,也不能苛求。”谭夫人听到隔壁两位书生所言,叹口气道。
“夫人,世上男子不都如此。这人既有发妻,便当信守承诺,怎可另娶平妻,这样要将原配置于何处。君子重于义,连对妻女都如此不义,如何谈忠君爱民。这人背信忘义,虽不像陈世美那样丧尽天良,却也不是个君子。”谭钧正色道。
“好好好,你说的是。”谭夫人笑了。
谭钧过去与青衣蓝衣书生打了招呼,原来是来杭州参加乡试的才子,两人均二十岁上下,为嘉兴人士。青衣书生名唤顾子俊,蓝衣书生名唤赵旭。
那两书生也听闻过谭钧名号,甚是惊喜,便算互相结识,几人约定结伴同行。
这样的悲欢离合世间太多,不过一段小插曲。
用完晚餐,回到房中,几人闲聊,便提及周探花一事。
“茵儿,依你看,那周探花原配会有何遭遇。”
谭钧喜欢考校谭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数人糊里糊涂地过一生,运气好的太平顺遂,运气不好的深陷泥坑,只可惜运气好的不过十之一二。
人生没有后悔药可吃,世事对女子又分外苛刻了些,一点错都犯不得,谭茵自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那李家小姐说自己不是个不容人的,这句话说得好像自己才是原配一样,已把自己置于高位。“谭茵想了一会,开始分析道。
”她又摆出一幅温柔贤惠的样子,那刚开始对周探花原配肯定是情同姐妹,对其女儿视如己出,众人必会对她交口称赞。“
”她本就是大家小姐,即使一视同仁都会让人赞赏,如果她存心交好的话,众人自会更加夸她贤惠,周探花本就已经偏向她了。”
“等那原配卸下防备,如若原配没有儿子也罢,女儿不过出嫁给一副嫁妆罢了,不影响大局。如若生了儿子,尤其是先生了儿子,自然就是嫡长子,我朝体制,嫡长子得到大部分家业,即使是嫡次子,与庶子不同,也要分走不少家业,周探花前途得李家支持居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