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闲聊,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说,从一个人读书的方式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心态,比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说明他的性格很散淡,不拘于一物,而北宋的赵普一辈子只研究半部论语,则说明这个人性格很直。
我回了一句:“那诸葛亮呢?”
朋友不说话了。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曾跟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游学,后三人读书追求精熟,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按照这位朋友的理论,诸葛亮至少也应该是心胸宽广,拿得起放得下。可事实上,诸葛亮一向都是事必躬亲,对谁都不放心,唯恐手下的将领不能理解自己的意图,还拼着老命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结果弄得国库空虚,内外交困。这简直跟“拿得起放得下”一点边儿都挨不上。
不过朋友说的赵普倒是很靠谱,这位死抱着半部论语啃了一辈子的北宋宰相,确实有点偏执狂的味道。
有一次,老赵发现了一个人才,就连夜写了一份奏折,第二天上朝向宋太祖推荐。
太祖接过奏折,细细看了一遍,批示道:“赵爱卿选拔人才的眼光比以前精进了不少,不过还有待提高,望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另:注意错别字。”
老赵回到家,翻出最新版的字典,连夜把错别字都改了一遍,第二天又把奏折呈给了太祖。
太祖接过奏折,扫了一眼,心想,这不是昨天那份奏折吗?我已经给他退回去了,怎么老赵又送上来了?太祖一寻思,明白了,老赵从小没念过多少书,自己又批示得有点含蓄,敢情这老赵还以为是在夸他呢,得,跟直性子人交流就应该直来直去。想到这儿,太祖抓起大笔,在奏折上批示道:“爱卿的建议朕不同意。另:字迹太潦草。”
老赵回到家,又翻出柳公权的字帖,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折腾了一个晚上,把奏折重新抄了一遍,第二天上朝又呈给了太祖。
太祖接过奏折,眼前一亮,不禁被通篇的柳体吸引住了,但看着看着就不对劲儿了,这不还是前天那份奏折吗?这老赵分明就是在故意拿朕开玩笑啊!太祖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不禁大怒,一把将奏折撕得粉碎,扔在地上,怒道:“赵普你好大胆子!竟敢拿同一份奏折三番五次地来消遣朕!”
只见赵普不慌不忙,一片一片捡起地上撕碎的奏折,回到家用胶水粘起来,过了几天又给太祖呈上了。
现在我们先来做个调查:如果你碰上这种人,你会怎么办?有三个选项:a。揍他个遍地开花,让他知难而退;b。送他去精神病院;c。赶紧逃跑,咱惹不起还躲得起。
应该说,这三个选项都不错,至少比至尊宝对付唐三藏的那一套更有可行性。不过对宋太祖来说,选择的余地就没那么大了。太祖曾立下祖训:“有宋一朝不杀大臣。”而且太祖有志于构建清平社会,大力号召大家献计献策,至少不能比前朝那位唐太宗差,所以a就被淘汰掉了。鉴于世界上第一所精神病院在九百多年后才正式出现,太祖显然也没这个超前意识去选b,那么就只剩下c了。于是,太祖转身就回到了后宫。
赵普一看,怎么皇上今天这么奇怪,还没下班就先跑了,这可是早退啊,不行,我得跟着去看看。于是,赵普屁颠屁颠地跟着太祖来到了后宫门口。
太祖回到后宫,一口气儿还没喘完,突然一回头见赵普正站在门口,双手捧着奏折,高高地举在头顶上。太祖终于忍不住了,叫道:“赵普你还来劲了!那个人我就是不用,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赵普仍然举着奏折,道:“选拔人才是国家的事,应该从国家的角度考虑,陛下怎么能凭借自己的好恶做出判断呢?”
太祖实在没办法,不能让这么个老汉总站在后宫门口,无奈只得答应了他的要求。
看完这个故事,不由得让人感叹,这老赵也真够执著的,半部论语啃一辈子也只有这种人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