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本(预约本),把某天将要作什么安排得清楚明白。请朋友一起做某事,他会掏出预约本说:看看我什么时候有空。在约定日子的前一天还会收到他的电话:再确认一下约会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开展合作研究,欧洲人很早就和中方合作者商量时间表,今年就计划好了明年和后年的工作。因此,习惯于排队的欧洲人,用预约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节约了社会成本,创造了最大的社会财富,在等待时表现出优雅的宁静。
中国人对排队和预约的认识还没有提高到公民社会基本素质的高度,还需要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完善和提高。特别是预约,普通中国人对预约的认识基本还是空白。由此,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差异,是上一代人曾经的社会生活经验留给下一代的,如何理解这种差异,习惯这种不同,进而理解中-欧文化的社会环境背景差异,建立起基本的文化理解信任。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评价对错、好坏,更或是以经济实力的大小简单的断定先进的和落后的。
3、学校、学生和教授
有朋友到法国留学带上自己读小学的儿子。一年后要回国了,儿子说:要回国你们回去,我要留在法国读书。仔细对比之后,才觉得小孩子有道理。中国孩子还没有上小学,已经把乘法口诀都背会了,加减法做得和大人一样好。还学了英语、绘画、舞蹈等等,因为要根据孩子的水平来找学校和分班,谁都想自己的孩子进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班。中国孩子的竞争已经进了幼儿园,7、8岁的小孩子会感叹:活着真累。法国的小孩子上一年级基本在适应学校生活,学习就象是在做游戏。每星期的课外活动、游戏、阅读等活动,让小孩子不得不喜欢学校。每天还要带巧克力、糖、饼干之类的甜点,下午茶时与同学分享,从小就进行了分享的茶点文化教育。欧洲人办公室里咖啡、点心、巧克力和茶成了必备的自用品,而不是应景的招待客人的摆设。中国的小孩子从上一年级开始,家长和孩子一起辛苦,孩子的作业做到晚上十点还做不完,家长还要检查签字。之后还有什么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写字班、舞蹈班、钢琴、小提琴、琵琶、二胡之类的等着他们,这一天到晚比大人还累。中国人称之为“为了孩子的将来”甚至抬出孔圣人的教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校和家长把孩子对生命的理解变成了枯燥的书本和机械的训练,成绩好坏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又如何要求他们在成年后再来学习合作、爱、忠诚、宽容和理解呢?
中国学生都很听老师的话,都很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国内读本科的学生,都习惯于有统一的教科书,老师布置作业,复习考试等等程序,只要按老师规定的完成,通过考试,都能毕业。学校里有各种规定,学生没有学好,老师有很大的责任。因此,学生对老师、对学校都有很大的依赖性。出国留学,在法国的大学里注册了研究生(der),收到比书还厚的参考文献目录,中国学生就有些无所适从了,由于语言的困难,基本没有能力处理这山一样的文献资料。开始上课后,才知道这些文献是老师讲课的精要,阅读和整理是自己的事。法国大学里的作业有以小组的形式多人合作完成的,小组同学会找时间在一起讨论和分工。每星期都有讨论课和专家报告,重点是开阔视野和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一半以上的学习都要靠自己主动思考,努力进入本学科体系的研究过程。这些对中国学生都很陌生,感觉到有读不完的书,看不完的文献,写不完的报告。其实,学生们合作写作业就是把对不同文献的理解组合到一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研究的团队精神。
留级在欧洲的学校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保证学生质量的有效措施。如果在一年内不能完成学业可以继续注册读同一年级,没有来自家庭、同学、老师、学校和社会的巨大压力。法国学生的助学金就是可以多申请一年的。法律规定16岁以上的学生都可以打半工,很多大学生都是自己打工养活自己,不依赖家庭的经济支持,对学习确实有一定的影响,留级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同。法国规定博士学习是三年,如果三年不能毕业可以申请两年的延期,两年后只要理由充分还可以申请延长,许多博士是边工作边读书的。他们读博士是为了兴趣和爱好而学习,是热爱这个专业。由于管理体制的差异,中国国内学生留级是很稀少的现象,普遍认为留级是不认真学习的结果,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留级的学生是很难找到正式工作的。孩子到国外之后,中国家长都竭尽全力支持孩子在国外学习的费用,希望孩子能专心学习,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老是博士不毕业。中国学生是为学习而学习,为父母而学习,为学位而学习,很少问自己:我热爱这个专业吗?
许多中国家长认为欧洲的大学比中国的好。这些大学到底好在那里恐怕没有人去深究。在法国学习几年之后,深刻的体会到,欧洲大学的质量是由他们优秀的大学教师群体决定的。申请做法国大学教师的资格首先是博士毕业成绩为优,并且通过大学教师资格考试,每个教师职位都会有几十、上百的人来竞争,通过层层筛选后,留下来的都是年轻一代中最优秀的研究和教育人才,一定是对专业研究有一定造诣的人,而且热爱本专业。法国大学评教授是比较难的一件事,一般是自己申请,由大区教育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团,各大学教授参加的公开答辩,并当众宣布结果。一般要有很扎实的研究成果才能申报,而不是以年限来衡定。因此,教授一定是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的人。这些教授们的工资是由国家负担的,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只能得到较少的、由学校支付的补贴。擅自取得现金收入是违法的,比如受邀请做报告而收取报酬,要事先向自己的学校提出同意收取报酬的申请,否则是不能收取的。因此,他们从事研究是为科学的目的和个人对专业的热爱,一些人甚至把自己的工资、积蓄和财产都用到自己的研究之中,去实现自己人生的科学理想。这样的大学教师群体必然创造优秀的学校、教出优秀的学生。进而,欧洲教授和学者阶层成为社会思想的源泉,维持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他们也赢得社会的普遍尊重,成为欧洲社会的榜样阶层。对于“学术腐败”这样沉重的话题也会听到,但是,这样的学者和教授基本没有生存的空间。
因此,在第二界中欧论坛的台前幕后,我们看到、听到和体会到中欧精英阶层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进而产生对未来和前途感知的认同差异。简单的评价好坏,或是先进与落后似乎都不妥当。
写这篇文字的想法产生于参与第二界中欧论坛的过程中。交流和理解的最大障碍是我们不知道彼此的不同是如何形成的,进而不能接受这种差异。人都是以过去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对错和好坏“习惯”成为理解和对话的最大敌人。面对探寻的目光,欧洲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是联系论坛上千学者的纽带。面对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更深切地感到世界公民的责任已经历史性地需要中国人来参与。中国人做好这种准备了吗?
来源:但文红的博客——理解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