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很开心!”
你1个小时内能把这句话传递给多少人?
100个?应该没问题!
1000个?似乎会有点难度!
那么,10万个怎么样?
别忘了你是处在网络时代,从纯理论的角度看,任何一个人所产生的信息,都有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经由互联网被全球16亿网民所接收到。这其中的难点只是在于,你的信息如何成功地经由一个节点链接到下一个节点上去。套用一句广告词,你只将信息告诉他,如何能一传十、十传百,成为众所皆知的信息?
像“我现在很开心”这么一句普通的毫无刺激性的话要想在1小时内传递给10万人,如果你不是粉丝众多的影视明星,那你就必须是“超级链接者”
这些人并不神秘,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甚至往往非常普通。但只要给他们一根网线和一台电脑,他们就会化身成互联网上的“theone”一摁“发送”信息便以光速到达无数人的眼前。
比如,一位叫做徐小明的股评师,他的博客目前总点击量已经接近6。5亿次,每篇文章的浏览量都超过20万次;一个网名为“我吃西红柿”的20多岁男孩,写了名为盘龙的网络小说,从2008年5月至今,光官方计算的点击量已经超过8000万次,而这只是他5本书中1本的成绩;一个id为zete的大连人,在twitter上被5万余人跟随,如果加上被反复引用的数字,他每说一句话,就相当于面对起码10万以上的“即时发行量”
他们接收信息、消化信息,又梳理并生成新的信息源,并因此获得了从互联网到现实社会中巨大的影响力。在互联网上,这些“超级链接者”颠覆了传统传播的金字塔模型,成为了新媒介环境中“拿话筒的人”
如果单纯以媒体发行的视角来看待他们传播信息的能力,每个超级链接者仅“发行量”一项就令媒体难以匹敌。但慢着!我们不是要接下来开始大肆吹嘘应该给他们投广告。实际上,对企业来说,马上将“超级链接者”视为一种媒体,然后开始分析其影响人群、传播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告或公关的投入,计算roi这些做法或许没错,但的确有些过时!
facebook、twitter等新兴的互联网沟通工具可以让企业用更有效的信息互动来链接用户。谁说不能让企业如同鲜活个体,成为互联网上的“超级链接者”?与个体相比,企业拥有更强大的传播基础,更丰富的资源,更坚实的技术实力,更有体系的理论支撑。
看看亚马逊mp3的案例:作为一个b2c网站的官方id之一,它不仅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新歌上架信息、歌曲打折信息、免费下载信息,而且还负责回答用户提问,并与对它感兴趣的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比如,它会这样回答一个建议:“你说的完全正确,这件事我们明天就改!”作为一个普通权限的twitterid(amazonmp3),亚马逊mp3拥有近112万名信息跟随者。虽然这只能在twitter上排名第102位,毫无疑问,这个id已经成为亚马逊非常重要的一项公司资产。
成为“超级链接者”并不是一个传说。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那对企业为什么不行?
因为“做事不做势”的信条,12年来keso从未在互联网的喧嚣中迷失,也使得这个名字成为了他最有辨识度的个人品牌。
早在2005年,keso就已经被冠以“中国头号blogger”的称号。在那个博客和web2。0概念兴起不久的时代,他的博客点击量已达到了100万的“天文数字”订阅他博客的人也达到了5万以上。
那几年的keso特别火。不仅在网上,传统媒体也经常采访他,甚至有媒体夸张地写道:“让keso去读互联网,我们来读keso。”
几年过去,喧嚣散去,看网上暴红的人一拨又一拨,keso仍然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博客和微博客:有话就说、保证质量、做事不做势。当被问到他目前博客的情况如何时,keso露出了与网上流传照片截然相反的笑容:“点击是没法算了,我刚刚看了一下,订阅的大概有18万人。”
流量的第一桶金
在中国,keso绝对属于第一批“触网者”他的互联网人生,从1996年中国互联网真正民用时就已开始。现在回顾起来,他说:“大概是因为了解和使用得比较早,所以更知道如何去使用它,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而keso的知名度,也是在教导人们如何更好地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开始逐渐建立。
1997年1月,那时候keso在软件杂志工作,意识到互联网将会变得很重要,他们在美国一家公司注册了域名,开始在网上做杂志的在线版。
因为对网站建设和媒体的了解,此后不久,keso进入民营isp中网公司担任副总裁,并全面负责“中国下载”网。“当时,上网的很多都是搞技术的人,下载软件是个很重要的需求。”keso说。在cnnic的报告中,这个网站一度进入前十位,keso也因为工作关系,加上写一些关于软件和it安全的文章,在最初的网络技术圈开始小有名气。
2000年4月,donews网站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创办。当时,还没有“博客”的概念,keso在互联网公司从事互联网的工作,自然开始对这个“人人都可开专栏”的网站有了兴趣。
这时候,互联网逐渐开始显现出对媒体“去中心化”的力量,keso感觉到新时代的来临,因为媒体的金字塔结构正在坍塌,随之而来的是他不需要投稿,在网上写文章,自产自销就能轻松发表。“发言权分配到了我们每个人手上,没有编辑,谁更新量大就有可能排名靠前。”keso笑着说。
于是,2001年keso也开始开设自己的专栏,在写了几篇文章之后,迅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积累了不错的声誉。“虽然开专栏门槛很低,但很多人在观望,所以使用比较早的人,就能较早获得影响力。”从那时开始直到今天,他的文章内容一直是以评论为主,只谈互联网行业而不涉及其他,8年多来从未改变。
之后,博客中国上线的时候,创始人方兴东主动联系keso,给他开了个博客。“但一直是他看着我的博客,自己在博客中国手动更新。”keso说。2003年“非典”时,因为人们不方便聚集,互联网信息沟通的需求大增。keso开始明显感觉到,每天来看他文章的人多了起来。
keso真正个人影响力的建立,是在他2003年末正式在donews开自己博客的时候。最初,他的博客每天有一两百人访问,他自己觉得这个效果还不错,但刘韧(donews创始人)对他展望道:“你这个博客,估计很快每天访问量就能超过1000次了!”当时,keso还觉得这个数字是遥不可及的,但没想到很快就突破了。
12年树立的个人品牌
2005年,受刘韧的邀请,keso正式加盟donews。这让他更有了天天更新博客的理由与必要,时逢web2。0风起云涌之时,keso在互联网新的春天里如鱼得水。
keso的博客成为了最早的web2。0阵地之一,他介绍了大量国外网站和新的互联网应用,精神总是处于发现新大陆的兴奋状态。“那段时间比较疯狂。”keso说。渐渐有传统媒体也来约他进行采访,甚至称他为“web2。0教父”因此,又吸引更多的人访问他的博客,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他的博客里获得灵感,并创业付出实践。他博客的访问量超过了100万次,订阅数也直线上升。虽然一开始donews的兴盛,为keso带来了许多流量,可“到了后来,平台与我的关系已经没有那么明显”
为什么“对牛乱弹琴”(keso的博客名)订阅数一直很高?keso对此有两种开玩笑的解释,其中之一是“因为我是最早介绍rss订阅的人,看过我的文章,人们就会先订阅我的博客试试看”
另外一个是,因为2007年离开donews后,他的更新变少,有时候十天半个月才更新一篇,所以大家只能用订阅的方式来阅读他的博客。
“特别在2007年之后,写it和互联网评论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东西,我没必要再去插一嘴。”keso说。尽管如此,他博客的订阅量仍然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上升,从2007年的六七万,到现在的18万。
keso对自己博客的浏览量和订阅量并不敏感,12年来影响力的逐渐提升,并没有哪个时刻给他留下太深的印象。他将自己成为超级链接者的原因,归结为“互联网行业扩大、从业人员增多、中国网民数量爆炸”倒是同为资深互联网人士的老白如此分析道:“keso在持续不断地更新着,一直在公众视野范围内。他介绍rss,后来就出现了feedsky;他介绍订阅浏览器,于是国内有了‘抓虾’。很早就开始关注互联网的人大都知道他,也会在不自觉的时候向别人说起他,有了一个正向的循环。”
keso一直以来有个信条是“做事不做势”从他12年的经历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他从来没有因为哪一篇单独的文章而成为人群的焦点,并因此获得影响力的提升,反而是一直以来有质量的内容积累,帮助他树立起了个人品牌。“我一直还是比较注重质量的,不能有滥竽充数的东西,写点儿东西至少能看。”keso说。
这种累积效应引起的质变已经产生。就在最近,不管是李开复离职,还是魔兽世界重新开始运营,国内知名的几家门户网站都会打电话采访keso,并将他的意见放在自己科技频道的头条下面。
“也有人善意地劝我要珍惜现在的影响力,如果我还更新这么少,读者会慢慢流失掉。我对这些也不是特别在意。”keso说“我不太考虑太长远的事情,眼前想透的事做好就不错了。如果写的东西没有一定的基础,没什么价值,还不如不写。”当然,了解keso的人都知道,以他的性格不会“不写”因为他总会有话想说——这大概是他一直向前的最大内动力。
格子认为,网络小说的规则使得它更接近“讲故事”的本质,而他也以网上故事家的身份,获取了日渐主流的网络读者的认同。
一开始,格子并没有真的打算以写网络小说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早在1999年,他就与韩寒同获“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厦”一等奖,并由此开启了自己的文学之门。在2005年开始在起点中文网连载小说之前,他已经以“格子里的夜晚”这个笔名,在传统文学圈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自己做了多年的编辑,平常以写策划和评论为主。
但现在,他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中广受关注的网络作家之一。据最保守估计,他每写一个字,就有将近10个人会看见。
双重身份
决定写网络小说的时候,格子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absolut。他并没有考虑是否要打造一个全新的个人品牌,或许只用一个马甲的身份进行尝试对他来说,压力会小一些。
“我一直觉得网络小说这样的平台还蛮好玩的。2005年上半年,我正好休息了两三个月,就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写了个小说的开头,放到起点上。”格子说。
当时的格子,对写作长篇网络小说还不是很有概念,只是对故事有个朦胧的想法,也不很清楚这个故事要导向哪里。那部小说叫数字生命,写了10多天后也没管,他就跑到外地去参加朋友聚会,结果回来一看,发现小说竟然上了新书榜。
“新书榜是根据小说的点击量和推荐数综合评价的,我很意外有那么多人喜欢它,这给了我很大动力。”格子说。正好他有一个朋友也在写网络小说,成绩不错,抱着和朋友拼一拼的想法,他也发力了。“我起初每天更新一次,每次4000字,后来加快了速度。小说越来越受关注,我最快的时候写到每天三更,1。2万字左右。”
2005年6月,小说开始连载,到7月就很顺利地上架(开始付费阅读)了。那部小说不仅被2万多名读者收藏,而且上架后也一度达到1。1万人付费订阅。在2005年的起点,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格子说:“我上传一个章节,不到4个小时就会有三四千人订阅。”这表明有很多人守在电脑前面,不停刷新页面,等待着格子的更新。
格子清晰地感觉到,和他在传统杂志上写稿相比,这种方式很不一样。前者可能到了最后肯定你的只是杂志编辑一个人“你可能不期待受到关注,会留意稿费多一些,因为它们发散到的都是固定读者,很难有反馈”;而后者大量的反馈迅速、直接而清晰,写得是好是坏一目了然。
格子由此在“absolut”上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很快把整部小说的提纲细致规划了出来,开始认真地设计剧情、铺设高潮。因为数字生命是一部科幻小说,格子还会仔细研究一些技术。有意思的是,小说写到后面,不断有各种各样的读者在书评区猜测格子学什么专业,因为这本书写的很多技术细节是很有实现可能的。
absolut的知名度,渐渐超过了格子的笔名,这是他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
平台生存
如果说在天空中,老鹰飞得最高,那到了水里,鲨鱼就游得最快。在互联网不同的平台上,有着完全不同的“赢家法则”起点当然也不例外。
“在网络小说平台,先声夺人很重要,很多作者的人气都是在开始的时候上升最快。”格子说“另外一个默认的数据是,一个好的网络作者,起码要能保证每天8000字以上的更新率。”
即便如此,适应了这套生存规律之后,格子认为网上写东西比传统媒体的压力更小。因为起点的小说都是由网站编辑直接审核,沟通直接、自由度大,不会有给出版社写东西的种种制约“编辑经验都很丰富,会对你小说的预期有准确判断”;另外,许多好玩的故事格子以前在传统渠道没有办法写,但在网上就能尽情地施展“比如要把一个故事表达透彻,写个开头就需要四五十万字,这不管杂志还是写书都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的平台下,除了更新速度,写作品质也必须保证。因为读者付费阅读,所以他们会持续注重小说的故事性和人物塑造,这使得网络小说更接近“讲故事”的本意。“很多传统小说家,会写一些过于理念化的东西,陷入追求意义而非故事性的圈子;而大量80后、85后的作者,写的小说没有情节,只有感觉,故事用1000字就能说完。”格子说“而网络小说不同,故事必须要靠情节来不断推进,人物和情节要组成比较严密的体系。”
随着网络小说平台的成长,起点等网站的读者群越来越呈金字塔分布,对书的品质也会越来越有判断力。“起点的作者都非常了解从刚开始写小说到推荐、上架、完结,平台上这一套完整的体系,成功的作者对自己书的把控能力比较强,而且他们都很清楚,自己的优缺点在哪里。”格子说。也许一部小说受到关注会有偶然性,但因为连载时间会长达一两年,到了后来,内容的优势就会明显起来。
所以,要在这样的平台上成为超级链接者,就必须是会讲故事、快讲故事的“故事家”“也许不利的是,你的很多想法不容易负载在书里传达给读者,而是要用情节和人物来讲,网络拒绝说教。”
制造者+推广者+客服
格子现在正在连载的小说,每章节24小时内的直接订阅人数是3000人左右。据专家分析,因为网络文学的盗版网站极多,保守估计总阅览人数一般会达到直接订阅数的10倍以上。以此计算,格子小说每章节的读者都达到了3万人的量级。
“我这本书的成绩,在起点属于中上而已。”格子说。这意味着许多更火爆网络小说的作者,将会有更多读者。对这些头部作者来说,与读者进行互动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很多时候因为精力有限,他们只来得及推送小说出去,而没有办法接收太多反馈。
一般这些热门的小说,作者都会在页面中公布几个qq群的号码,作者挂在里面,偶尔闲暇时与读者聊几句。作者以这种更加直接的形式告诉读者一些信息,比如会在几点进行更新,而读者则会在自行讨论的同时,对作者有所建议。
这种方式,对维持一部作品的关注度帮助很大,但格子说,管理群对作者实在是一种挑战。“因为盗版网站也会连群里的信息一起转,所以你不会知道谁是你真正的付费用户。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