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的人才写blog,重读之后,发现原先的观点没有改变,但在这个twitter及其clone大行其道的时代,还可以增加标题里的后半句。
不知不觉中,在twitter上花费了越来越多的时间,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内心的恐惧感在增强。
通常在缺乏目标和信心,或者感觉迷茫慌乱的时候,就会开始下意识的反复刷新tweetie,这时候甚至不在乎看到的是什么,只要仍然有很多人热热闹闹的你一言我一语,便立刻觉得安心不少,人丁稀少时则焦虑莫名,似乎大家都去了另一个好地方,偏偏没带我。
这大概和有的人喜欢呼朋唤友找一大堆人凑到一起,以便自己能踏实的坐在人群中发呆的心态差不多。
从技术层面上看,twitter的确提供了发布和获取更多信息的便利渠道,而且近乎实时。但问题是,我们需要的,真的是信息本身吗?还是"获得信息"的感觉?
昨天和张亮聊天时谈到,阅读正在变浅,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只是在寻找随便一些东西,来填满那些被认为应该用于"阅读,或者接收资讯"的时间而已,基于信息焦虑所引发的需求与真正对世界所持的好奇心是有所不同的。
这可能是一种恐惧,面对巨大且不确定的世界,大多数人无法避免这种感觉的产生,只有拼命增加节点的数量,把自己绑在一层一层的网中,唯恐捆的不牢就掉了。
写到这里,已经离题万里,好在也不是什么命题作文,就把twitter当成一个引子吧,blog、twitter这些看似历史不长的创新产品,其实都因为呼应了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才得以被接受,孤独的人很多,所以有了blog,而怕孤独的人更多,所以twitter似乎在革blog的命了。
也许,一人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如果敢于并能够享受孤独,自己可以是世界的中心,害怕孤独,就只能做世界的一个节点,甚至一粒尘埃。
结论是:思考还是很重要的
曹增辉说:
刚读完了reader,发现中文it博客,越发难见有思考的文章了,不求多深,但求思考,可惜。部分人停笔了,部分人更新频率降了太多。没有新鲜的中坚力量。相当多的精英们还是离blog很远。
深有同感,2003年到2007年,是我记忆里中文blog的黄金时代,rssreader因此成为这几年来每天必做的功课,可现在已经不太去看了,blogosphere里曾经那些积极、理性的思考日益稀薄,有质量的交流似乎也很少见了,难怪不少人声称博客已然死去。
这和热闹的twitter也许不无关系,在这里,不再需要那么多深思熟虑,人们热衷于随手发布更多闲言碎语。
相对于书和传统意义的文章、论文这种承载大块、较完整信息的形式,blog显得更有活力,原因之一就是更自由,更简短,承载的信息更加"碎片化"。而twitter则几乎走到极致,将信息直接撕成了"粉末"。
粉末固然容易吸收,但营养却势必要差一些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考"越来越不被鼓励。比如webleon就认为:
觉得并没有很好的回报来激励思考也是很大的原因
而且单纯的"思考"得到的,也许会是"负回报",检讨过去的想法,发现自己和许多人一样,越来越趋向于实用主义,比如认为"idea如果不能实现,就是个p";听到别人描述远大理想和宏伟蓝图时,心中也常常轻蔑的嗤之以鼻,觉得你老兄八成做不到,空谈何益?有这闲功夫,不如去做点实际的事。
这个想法主宰了我很长时间,非常具有欺骗性,一度让我高兴,觉得自己越来越务实起来,但其实不过是滑向一个极端而已,思考和行动本来就是两件事,如同身体的行动不一定需要思考一样(一些神经的反应),思考也绝对不代表一定需要后继的行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麦田以前博客写的多些,记得就有不少人出言嘲讽,也许他们当时的想法,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