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节过年看些什么书又如何看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不再如此,宁愿买书阅读,因为寻找资料、下载资料、整理资料都需要时间,而且需要自己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如果对于知识有一定了解,那么这种整理可以使碎趋于整、使低质趋于高质,但是,如果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鉴别能力,那么,整理的质量未必能够高到哪里去,此时,不如买一本相关领域的优秀书藉,原原本本地从头读到尾,系统地了解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假设我的时间价值是1小时50元,我搜集这些资料可能会花到2小时即100元,而一本书,如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卓越亚马逊定价是22。40元(免运费),哪个更合算,不言而喻。

    在时间管理中我曾经提到过时间外包,即在清楚自己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很容易确定一件事情是自己做还是请人做合算(如请钟点工打扫卫生),知识也是如此,有时候,也需要进行知识外包,批发购进,而非零碎购进。

    关于知识吸收。

    1、专注。

    我要看的书太多,所以前几天基本是同时看几本书,但现在转变了做法,不同时看,把一本书看完后再换其他本。知识有边界,或清晰或模糊,一个人不要怕和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就不是同类书,二者同时看,中间进行轮换,思维上需要转换,从a切换到b,这个横向的转换总归需要时间,而纵向转换,则不需要,一本书,看完,记完笔记,再浏览一遍做过标记的地方,放下,再拿另一本看,我现在喜欢这样的方式。

    专注还包括了在看书时认真、思考,而不是不断地开小差,看着,但是心不在那里,所以无法了解内容。看一本书,务必要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想从书里获得什么,在看的时候,就要思考。

    2、醒觉。

    在阅读时一定要醒觉,不要误认为看了一本书就等于掌握其中的知识,有些书要看很多遍才能领悟,有些书必须看后去做才能发挥作用,比如求医不如求己,望梅止渴是无用的,或者只是一时的心理作用,落实在行动,并且坚持,养成习惯,才会见效。别人的成功,已经是既定事实,所以可以拿到书里来做例子,同样的事情,放到自己身上,未必成功,因为书中给出的案例,其实往往只是片面、部分,没有给出全貌,基于论点的需要,也会略过无助于论点的论据,所以我们要持怀疑主义去看,吸收能够吸收的,放弃对我们没用的,只是没用是一个动态词,现在没用,不等于将来没用,所以在不同时期翻一翻同一本书,还是有用的。

    在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中有一个例子,特基拉说一天要花24小时在网上,这是明眼人立刻可以看出的错误,难道她不睡觉不吃饭了?不过这样的错误因其明显可以一眼看出,有些错误因为信息不对称,我们未必能够发现,但如果全部都相信了,则是误导。同时,也要注意,相比一本书的整体价值,这样的错误并不重要,不必抓住一个错误不放。

    3、行动。

    吸收,如果只是看,那是不够的,要应用,要实践,书中所说未必正确,正确的也未必适合自己,要去试,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在求医不如求己中介绍了不少功法,如果只是看,不去身体力行,那么,这些知识只会停留在纸面上,而不会成为自己的技能,不会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做笔记、总结,也是一种行动。书中给出的,是作者的介绍,自己要按照个人习惯,进行归纳整理,比如把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中所提到的关于sns营销的星巴克、dell等案例,都是平铺直叙的,如果喜欢做思维导图,那么完全可以把这些文字,归纳成思维导图,进行结构化,会更容易理解。

    复述给别人听,既是分享,也是吸收,因为,能否清晰地把书中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复述给别人,这也代表了自己的理解程度,接受别人的质疑、提问,可以加深理解。

    我用书中引用的邹景平老师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收尾:

    宫本武藏告诉他的学生柳生又次郎说,一流的剑手,一定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网络时代,学习中不能只有剑(也就是工具),还要有思维和态度的醒觉与转变,这些才是根。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