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推荐大家一读。
魔鬼经济学讨论的是经济学,读来却仿佛是一本侦探小说,比侦探小说更引人入胜的是,书中的例子也都是真实的。
“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动机的一门科学,动机是现代生活的基石。理解动机或者找出人们真正的动机,几乎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结合书中的一些例子,想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1、为什么有些人“越骂越火”?
比如芙蓉姐姐,比如你是否很讨厌她/他,但是你发现没有,一方面你对她的讨厌没有停止过,另一方面你却在“情不自禁”的想要去关注她这样,他/她感觉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他/她就会越来越开心,越来越开心也就会越来越出位他/她越来越出位,更加吸引着你和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她/他这样他/她又越来越更加开心,更出位你知道,可能在某一个月内,你关注这个“令你讨厌的家伙”的次数也许要远远高于你关注你身边某个关心你的朋友的次数。
再比如那个令人讨厌的十二次“羊羊羊”广告?你虽然很讨厌,这并不阻碍你关注她。
出位即吸引。这是一条百试不爽的理论。比如大冬天,那个穿超短裙的女孩
但仅仅这一条,未免肤浅,还应该有一条:吸引未必就是效率。
这两条结合起来,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经济泡沫,虚假繁荣。比如我们接触到的90后为什么都是那种红彤彤的脸蛋黑黑的眼眶非主流?因为出位最先吸引大部分的我们并且也占据了我们大部分对90后的认识,但这绝不等于整个90后,潮水会褪去的,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时间。
这条推出文中的另一个结论:很多常识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被一种虚假繁荣的文化所包围着而身不由己。
2、内有监控,请君自重。
在很多店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识。假设你是一家超市的老板,你正为居高不下的“非正常性损失”而煞费苦心,于是出此下策,在店的门口挂上这样的标识,让我们来分析分析,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假设是一个小偷:假如这个小偷以前不知道有监控进行行窃,这次他必定会收敛一些;假如他以前知道有监控,那么于事无补,相反作为一个聪明的小偷,他会觉得你是在放松警惕而不是提高警惕(因为你寄希望于通过这样的话语来阻挡小偷继而让自己放松了警惕)。
假设是一个顾客:这其实是在提醒所有的顾客“你的购物行为是受到我们的监控的”事实上,如果是我个人,我是绝对不会进入这样的店的(沃尔玛里应该看不到这样的提醒吧!)。因为他的前提是,所有的人都是坏人。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