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主力在曼德勒地区与日军进行作战。委座认为在曼德勒地区作战有几下几个好处:曼德勒扼缅北之咽喉为缅北广大地区之屏障同时又是我国经缅北西向印度公路、铁路交通之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保卫曼德勒既可使缅北地区充当我国大西南地区的缓冲使大西南地区免受日军的直接威胁又可保住我国经缅甸至印度的对外通道维持获得外援的间接途径符合我国的战略利益。也就是仰光失陷后守住曼德勒即是我国在缅作战的最大利益目标。同时一旦作战失利我**队以曼德勒为中心后有密支那、腊戍等稳固据撤兵也较为容易。另外从缅甸地形看以曼德勒为界以南多平原地区以北则为山地依托山地作防守战对武器配备较落后的我**队也显然更为有利。”林中将道。
“这个想法实际上是很好的如果我们能够守住曼德勒固守以曼德勒为起之斜线得以保住密支那与腊戍使中国与印度间公路铁道之交通不致中断就能保住缅西北的大片土地。这样我们就对日军形成可进可退的态势同时还能继续获得外界援助物资。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可以从曼德勒向下缅甸的日军动反攻。这样的战略构想为何没有实行呢?”刘建业不解的问着林中将。
“还不是因为那个老头。”林中将指着史迪威的背影对刘建业道。
“这个我知道他一心想着要我们从同古向仰光反击然后再打到毛淡棉等地。把日本人赶出缅甸。只是在目前的局势下这可能吗?以我们的这力量能够守住上缅甸就不错了哪里能奢望反攻?那个老头在陪都还居然立即动进攻这个时候我**队不过刚刚出动大部分部队尚在国内十日之内反攻的法近乎天方夜谭。而且我敢只要一进入缅甸的日军第15军作战不顺利日本南方军肯定会征调更多的精锐部队到缅甸作战的。到时候我们能不能活着回的去都成问题了。”刘建业对林中将。
“我最担心的是那个老头一旦到了缅甸就会自行其是的。”林中将担忧地道。
“我想他一定会的。我看得出来他的个性很固执在陪都的时候他还能暂时表态放弃反攻仰光的计划但是一旦他到了缅甸以后那里就没有人可以直接制约住他了。以他的个性他肯定会把校长的计划全部忘得光光立即准备将其在缅甸动反攻的计划付诸实施。”刘建业也对此表示了担忧。
在原先的那个时空里史迪威以中国远征军指挥官身份抵缅甸后立即就准备将其在缅甸动全线反攻的计划付诸实施完全不考虑最高统帅的意见。史迪威的权限是缅甸战役初期一个颇引起注意的问题最高统帅通常被指责为对史迪威放权不够并实行遥控史迪威本人事后也一再抱怨自己权限不足并将失败主要责任归之于此。对这一问题先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就缅甸战场言史迪威的身份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及中**队在缅指挥官因此史有执行、贯彻中国战区统帅基本作战意旨的义务与责任这一最高统帅在与史迪威谈话时曾明确加以指出而史也以此为当然。其次史迪威作为中国远征军的指挥官有权在中国统帅部指挥下行使前线的具体指挥权。
在具体指挥权上应该这一时期最高统帅是准备予史迪威充分权利的。3月4日最高统帅在腊戍接见代理远征军司令官的第五军杜军长时当面表示其归史迪威指挥并命令其对史绝对服从。虽然当杜军长反问如史迪威命令不符合最高统帅本人决策应如何对待时最高统帅没有明确答复但是在回到重庆后最高统帅又特地给杜军长写了一封亲笔信明必须绝对服从史迪威的重要性。也就是只要在总体战略以外最高统帅希望并明确史迪威应真正行使权力。
可见不管最高统帅内心是否情愿抑或此前他如何进行指挥在美国派遣的参谋长史迪威面前他的行动是谨慎的。其实当时史迪威本人也为此感到庆幸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接受了我的地位这近乎奇迹。”当然由于中、美两种军事文化和传统的不同施予者和接受者可能在权力的理解上出现了差异在最高统帅看来指挥权只意味着在他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的具体实施权而在史迪威看来指挥权即意味着他应该有驾驭整个战场的权力其中当然包括对战略指导的变更这又是最高统帅当时尚不愿也不能接受的史迪威感到的权力不足更重要的可能就在于此。
由于史迪威在战略思想上与最高统帅有着根本的分歧而史迪威又并不想放弃自己的见解远征军的整体战略必须在两者间作出选择。史迪威到前线后力主中国远征军应在缅甸动反攻夺回被日军占领的仰光提出“同古会战收复仰光”计划。21日史迪威签作战命令规定:“我军决在同古附近拒止由培古方面北进之敌并与英军协同作战”。为此“以第二百师及第五军直属部队及第六军之第(暂)五十五师主力归杜军长指挥担任同古方面之作战”;“第五军之新二十二师即由曼德勒开唐得文伊附近……准备支援普罗美方面英军之作战”;“第六军方面就现在部署准备拒止由泰国方面来攻之敌。”这样中国远征军主力将投入同古方向最高统帅强调的步步为营、重设防计划只能徒托空言。
在决定中国远征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最高统帅并不情愿地对史迪威作出了让步放弃其在曼德勒实行主力决战的计划同意将中国远征军重心大幅度南移在同古一线准备投入3个师加上兵力约1个师的第5军军直属部队由此远征军大部分兵力将越过曼德勒。最高统帅以曼德勒为中心在腊戍、密支那等地步步为营的战略计划实际已告放弃。这一变化依照最高统帅本人对史迪威的法“将军既为予之参谋长又负指挥我军在缅作战之责自当参酌尊意”。史迪威也满意地承认:“这是一个相当大度的让步”。固执的最高统帅之所以会作出这一让步当然不是如史迪威自己认为的他的计划有多大的服力关键是因为其有美国这一实力国家作后盾。但是衡量当时缅甸战场的实况这一让史迪威满意的决策在战略上却并不明智。
在同古展开会战的出旨在迅向日军动反攻夺回已被日军占据的仰光地区但是从当时战场总体形势衡量这种思路其实并不现实。先从盟国和日本对垒形势看由于日军已控制泰国日军在缅泰长达千里的交界地区对缅甸形成巨大压力缅甸狭长的地理特征使缅甸尤其是位于南端的仰光防御需要从南到北投入极大的兵力在英方并无防御缅甸决心情况下中国要独力担任这样狭长的防御地带事实上难以做到因此即使中国远征军夺回仰光长期固守也相当困难何况此时仰光出海口已受日本海军威胁难以充分利用。
其次史迪威包括最高统帅对日军进攻缅甸的决心其实都估计不足。3月上旬根据缅甸方面英军抵抗软弱、中国远征军开始出动的新形势日本南方军决定“捕捉战机果断作战迫使曼德勒附近之敌尤其中**队进行决战尽量于短期内歼灭之”。预定在5月底前基本完成作战。为此该军决定除以原第15军继续担任进攻作战外再将第18、56师团及第三飞行集团等部增派到缅甸战场预定3月中旬至4月上旬到达。同时以第38师团及近卫师团各一部为预备队。这样日军实际准备投入作战的部队已达四个多师团大大过中国估计的二三个师团之数而中国到日军预定完成增兵计划的4月上旬实际可投入曼德勒及以南地区作战的部队只有5个师考虑到日军的空中及火力优势以及其在包括与英、美军队作战中表现出的强大战斗力这样的兵力对比对远征军显然是不利的。所以中国驻滇参谋团的林团长在事后的总结中认为同古决战目的如为击破敌人兵力“嫌过”。
再次中国将主力投入同古地区在军队的进退中都将受到友军协同、交通、后方运输和部分缅人蓄意破坏的更大压力。远征军要实施同古会战关键是必须迅集结数个师的部队在日军援军到达前一举击敌取得成功。但按原定计划远征军除第2oo师外其余部队需在3月23日以后方能到达曼德勒东北地区而曼德勒到同古还过由国内出动至曼德勒的距离并且由曼德勒输送至同古较之前一段运输更为艰难。虽然后来由于各方努力运送度有所加快但要抢在敌人援军到达前集中同古事实上仍无可能。3月中旬马格威机场被炸盟军在缅甸的空中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日军取得在缅作战制空权后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当时史迪威对之未予足够重视如当最高统帅反复向其明应防止第五纵队之活动时史迪威表示“迄今尚未现彼等有何不利我人行动之举”对之轻描淡写。但当战争大规模展开后上述问题即一一暴露。史迪威日记记载26日远离战场的仁安羌“英国士兵之间生了骚乱英国人正在摧毁油田”。同时铁路运输“因缅人生工潮曾停止数次”整个交通状况“糟糕透职员们都已跑掉”中**队的运输计划无法正常进行不得不临时从国内紧急抽调铁路员工到缅投入运输。这些本应事先通盘考虑的问题遭忽视其后果是恶劣的。
复次在同古展开会战还牵涉到一个微妙的战斗心理问题。由于最高统帅的让步是在史迪威压力下作出的最高统帅对进攻作战大有保留这种态度通过各种途径必然影响到前线将领。本来远征军将领对史迪威就抱怀疑态度如史迪威本人所:“考虑到他们的历史以及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历”“让他们在这关键地区把两个军交给一名该死的外国人而对此人又知之甚少难以过多信任未免期望过高。”尤其是这一外国人贯彻的又是为他们并不熟悉且和最高统帅意志不尽相同的进攻战前线将领的犹豫和观望实可想象。缅甸战役失败的连环扣很可能就由此拉开。
事实上从双方力量对比看欲在同古地区阻击日军并动反攻的设想也不现实。日后的实际战局进程显示中国装备最精良的戴安澜第2oo师加上庞大的第5军直属队在同古抵挡日军一个师团的进攻即显得十分勉强虽然后来有增援部队加入仍无法遏阻敌人的进攻随着日军增援部队的到来不得不最后撤出阵地。因此即使按照史迪威的计划再出动一个师兵力投入战斗也很难实现击垮敌人的目的。在这一上长期指挥中**队作战的最高统帅当然更有言权他对史迪威直言:“中**队由于武器、装备和运输方面的缺陷须三个师才能抵挡日本一个师在这种基础上动进攻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时提醒史己方军队“一经后撤倘无生力军在其后方完成防御阵地欲其中止退却至感困难”。这些虽然让人不无泄气之感但又确是符合当时中**队实况的经验之谈实际上当时中**队3个师和日军1个师团兵力上也只是相差无几。
正是有着上述的诸多考虑及对本身军队的了解最高统帅一开始就倾向于在曼德勒进行防守反击战客观看这一计划不应视为单纯的消极避战。如其计划得以实施可以预见的是由于中**队的持续阻击日军到达曼德勒的时间应在4月中旬以后届时中国可在该地区集结5-6个师兵力加上英军在数量上可形成较大优势而日军长途进击又占据许多地区需分兵把守此长彼消形势有可能向有利于盟军方面方向转化。加之曼德勒靠近中国西南地区“增援与给养之供给尚占优势”在此作战军队运输、后方威胁及第五纵队的消极影响都要比缅南得多。这些条件利用得好相持乃至取胜的机会并非没有。退一步只要能够相持到6月进入雨季日军大规模进攻就难以实施这样中国利用半年的时间就近准备缅甸战场形势向有利于中国方向展的可能性将更大。所以蒋介石在与最高统帅谈话中对雨季的来临表示出相当期望将此作为其防御反击计划成功的重要一环。可惜当时史迪威信心满怀不能接受这种稳妥战法而最高统帅又出于种种考虑不敢过分拂逆史迪威以致部队倾力南下选择了成功希望很的缅南地区决战。结果在同古既难以集结优势兵力对敌实施迅打击防御战又未能抵御日军增兵后的强大进攻战至3月3o日被迫撤出同古。此后远征军进退两难一步步酿成日后难以收拾之局。
了解这一段历史的刘建业决定要尽自己的全力避免出现历史上的那种惨败景象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史迪威的反攻计划尽量无法实现。当然自己的能力能挥到什么程度产生多大的效果这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