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初中阿弋的影视自学路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太阳是四方形的,终会有属于我的辉煌

    “初中”阿弋的影视自学路

    1983年,阿弋还在东北一个临近俄罗斯边境地区的粮库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所谓的粮库是国家刚批准建设的,只是有块靠近黑龙江岸边的荒芜的草野和白桦林以及一条小河组成没有人烟的地方。

    阿弋是1983年第一批去的人,在帐篷里居住。也就是说,当时那个地方只有坐标,没有任何的一个建筑标志,甚至连块砖和石头都没有,只存在名字的粮库。

    当时阿弋刚参加工作,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在上学,家境贫寒。粮库领导把职工家属们都安排在离粮库有3公里的一个镇子上居住,房子当然都是镇子和农村老百姓借的,那时候没有租赁房子的概念。

    1984年中秋节前,阿弋家搬迁到这个镇子里的一个同姓人家,房子是独立的一个院子,是那家人给儿子准备结婚用的房子。该房子有两个屋子,阿弋和那家一个男青年居住在一间屋子里。房子是土累积起来的,冬天很温暖,就是唯一不好处是有时候房子冻一层冰块,一烧饭的时候容易有土脱落。但是,这不影响阿弋一家正常的生活。

    与阿弋居住在一起的那个男青年按辈分他应该叫他叔叔,阿弋当年19岁,他26岁,虽说他只有26岁,在当时他在当地也是个大龄青年了。他的未婚妻是个同样大的女青年,在临近这个镇30公里的另外一个镇政府上班,主管文教委工作,她平时很少回来。他也很少去找她,那时候没有电话之类,就是有也是手摇的,接通一次电话估计要一两个小时,他们就以让人捎信的方式沟通感情谈情说爱。他们之所以没有结婚,主要是因为叔叔的对象还没有转正成正式国家干部,在靠时间,再说叔叔是农村户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受很多感情外的因素控制的。叔叔为了能与她拉近距离在自学英语、德语、速记、政治学院的函授。他订有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和杂志,他每天都要学习到凌晨2点,否则是睡不着的,已经成了习惯。

    阿弋刚和他居住在一个房间的时候感觉特别扭,开始阿弋也不愿意和他多说话,到点就睡觉。当时阿弋家已经有了电视机,每天来一屋子人看电视节目。电视节目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电视图像是模糊的能看见人影,隐隐约约声音还可以,基本上和收音机没有多大区别,电视还有时候发出杂音。俄罗斯(前苏联)的节目到很清晰,可是没人敢看,因为收听和收看前苏联的电视广播没少抓人,一个叛国罪、特务的冠名意味着太多的人生磨难。中国的节目基本上在晚上九点就已经停播了。大家散去,阿弋才能开始准备睡觉。

    阿弋和叔叔慢慢就有了沟通,叔叔给他讲马克思自学的故事,讲当时最热的张海迪学,他推荐阿弋看中国青年报,阿弋立即被报纸和杂志吸引了,知道这个地方以外有更大的世界。高考热,阿弋那里没有出什么大学生,出几个技校、中专生已经不错了,那也是有出息的人了,不啻现在考上北、清华了。

    阿弋对书和报纸增加了浓厚的兴趣,本来不善言谈的阿弋更加孤寂了,因为阿弋心里装了一件事情,阿弋要走出这个黑森林,到北京去。

    那是时候,只有一条118公里的泥土路通向阿弋所在的同江县城,后来改成同江市。邮局的车一个星期来一次,遇到暴雪或大雨天有时候一个月才来一次。每次叔叔都能收到整麻袋的报纸、杂志信件。阿弋和叔叔两个人整理好然后夜以继日的读,有的报纸都读上两遍以上。

    阿弋萌动了自学的心并确定不学成绝对不放弃的信念。阿弋在报纸上看见一些北京、上海的函授大学或正规大学的地址就给他们去信,结果几乎没有不回复的。上海复旦大学一位文学博士收到我的信件,在阿弋的信件上用红笔标出错别字,并来信告诉阿弋,愿意帮助他学习,因为他也对东北有感情,他在东北下乡过,也是自学才回到上海的。他告诉阿弋自学是件非常艰苦的事情,是要与任何功利没有关系的,只有近乎宗教般的苦行,甚至是苦旅才能成功。

    阿弋收到信件别提有多么的兴奋,遗憾的是初中毕业语文考试只有35分的阿弋是读不懂他的信件的,叔叔帮助他读并给他解释,读信的时候叔叔哭了,他告诉阿弋遇见了好人。

    叔叔鼓励阿弋自学。于是,阿弋开始自学。阿弋想起自己在16岁的时候曾经和老师赌气发表过两篇诗歌在杂志上,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叔叔。叔叔很震惊,你发表过诗歌?经过父母的证实阿弋的确在南京的一家杂志发表过诗歌。

    叔叔说你学理科不可以,那对你来说太难了,你既然能发表诗歌,说明你有文学的潜力。你就学习文学创作吧。

    阿弋按照报纸的地址给北京一些人知名的作家甚至著名作家写信,结果都得到了答复。阿弋记得刘绍棠前辈在信件中说他基础很差,连这封信件也有很多的错别字,但是表达的事情和情感是真挚的,比较准确。没有人是天生就会写作的。

    阿弋开始参加人民文学的函授,在学习的时候,阿弋突发异想,我为什么不可以上大学?难道初中生不可以上大学?阿弋找来书,把马克思自学到正规学校考试的事情做了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到处给各个大学写信。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个教授给他回复说,让他参加刚刚开始的自学考试,国家承认学历。南开大学一位中文系的老师也来信鼓励他自学或许将来有机会。

    阿弋报名参加了首届黑龙江自学考试,直到1988年才毕业。五年的时间里,哲学他考了四次,写作也考了两次。五年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