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读《活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家庭也算是美满团聚。过不久,老娘生了病,年纪来了,时常有个病痛也很正常。可那是兵荒马乱的年月,作者确实会“借题发挥”好端端的一个家,这么一病就病出事来了。

    家珍拿出仅有的两块银元,让福贵到城里请个医生,很不幸,医生没请着,反被国军拉了当壮丁,老兵老全说,老老实实跟着打仗就是了,别想着逃跑,逃也逃不了。老娘等着救治,老婆孩子等着自己去养活去疼爱,经过这么多事,他也离不开这个家,可“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命运无常得就像断线的风筝。

    仗还没打就给共产党包围了,粮食缺乏,子弹乱飞,战士之间打招呼竟然说:“你还没死啊”有个场面特别凄惨,几千伤兵被国军当垃圾一样抛到雪地里,嗷嗷乱叫,哭天喊地的一长串一长串响过来。读来令人毛骨悚然。

    军队被俘,福贵大难不死,在别人的死亡惨剧中,见证了生命的孱弱与坚韧,见证了活着的艰难与意义。“又是哭又是笑,疯疯癫癫的跑回家”

    女儿凤霞在一次发烧后就不会说话了,娘也死了,死前一遍一遍对家珍说:“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这句话令人心酸,儿子有“前科”拿着钱就不见了,去干什么呢?一个老女人,至死都在用残薄的力量支撑一个即将崩溃的信念。生亦何哀,死又何求?佛祖,您也未免天真了。

    时代的风云变幻,对于很多小说而言,是一种推动情节的因素,也就是所谓的社会矛盾。而且,活着横跨了中国当代所有的运动。中国当代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群体性制造,群体性承受,因而伤害性就比较大,生活于其中的人,几乎没有可以完全幸免的。

    福贵及其周围人也一样。土改,骗福贵家产的龙二被判成地主,枪毙了。大跃进,砸锅炼刚,三年困难时期,人只剩下骨架,能活下来的,都在鬼门关游荡过。活着,到了人与命运较量的地步,残酷而又悲壮。家珍对福贵说的:“我也不求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

    为了供儿子有庆上学,福贵和家珍商量把女儿送给人家。一切完成之后,家珍和我都不好过,儿子想着姐姐也不想读书了。但为了活着,为了活得更好的希望,就必须承受。不久后某个夜晚,女儿回来了。福贵送女儿回主人家,却看到了她的眼睛,他摸了女儿一下,女儿也摸了他一下。人,是很脆弱的动物,活着,需要情感依托。福贵说,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女儿回主人家了。

    老天开起玩笑来谁都怕,县长的女人生孩子,出血过多。儿子有庆应召献血,那些乌龟王八医生无视这个孩子的生命,县长夫人活了,一个活泼勤快的少年就这样死了。这位少年的死,蕴涵着太多的悲剧因素了,这种因素至今不绝。

    福贵冲到医院,看着死去的儿子,泣不成声。狂打了医生,还想跟县长拼命。没想到县长竟然是自己被拉壮丁后出生入死的兄弟——“福贵,我是春生。”

    这个情节设置得真是太独特了,单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些话根本不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事,命运成全了某两个人的友情或者爱情,但因某些事情,让他们互相感激对方,又互相仇恨对方,谁都无法抛弃对方,谁也没理由抱怨对方。

    福贵跟春生的情况更为复杂,程度更加深层,那段岁月让两方紧紧相依,现实让一方仇恨一方愧疚。于是福贵说:“春生,你欠了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给我吧。”而春生连自己的命都没保稳“文革”中因忍不住非人的折磨自杀死了。死前一个月,连一向不让他进家门的家珍都抛下了仇怨说:“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凤霞长大了,又聋又哑,做父母的总担心她的归宿。好不容易托队长找了一个叫二喜的搬运工,很实在的男人,很会想事,美中不足的是个偏头,不过,对于凤霞而言,已经很难得了。凤霞很聪慧,二喜很能干,生活很美满。历尽苦难,这个家总算有点希望。

    然而,凤霞难产死了,这个过程起伏不定,乱人心弦。福贵的自述:“我的一双儿女都是在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两个孩子都这么年轻的走了,身体本来就不好的家珍也崩溃了,给刚出生的外孙取了名字(苦根)就去了。二喜含辛茹苦的抚养苦根,孩子长到四岁,二喜干活时被水泥板压死了,危难中大喊了一声“苦根”偏着的脑袋突然伸直了。只剩下一老一小相依为生了。苦根长到七岁,生病时吃多了豆子,被撑死了。

    年轻的一代就这么全去了,全都是福贵安葬的。回望前文,一切都很偶然,又发生得那么真实,设计得天衣无缝。一切都似乎很滑稽,但悲剧中的滑稽,比悲剧本身更为残酷。

    福贵买了一条老牛,会看牛的告诉他这牛活不长,他认为自己也活不长,也就无所谓了。“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说句不好听的,福贵内心的意思是,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倒死了。任凭记忆的泉,涌出痛苦的水,结成热泪的晶,多么伤心,多么无奈!

    小说的结束,老福贵唱了一段:“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岁月所创造的一切,被岁月本身所吞噬,留下的是累累的伤痕。

    莫泊桑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穷,一件小小的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掩卷沉思,活着并没有让我明白“活着”究竟蕴涵着什么,但给了我对“活着”更深层意义的探索,在今后的岁月中。

    2005。5。6晚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