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今天升级一下,大家都看了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吧,是不是很有道理?我想,小的时候应该是这样,如果上了高中以后,就应该把他当天才来训练了。

    看看同人于野写的“天才训练指南”吧,这里节选一部分。

    前不久温家宝又在呼吁出学术大师了。我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水平可能比足球强不了多少,改革开放30来年了也没出个诺贝尔奖,一句话就是缺天才。为了培养天才连少年班的主意都出了,怎么就是不行呢?心理学家andersericsson的这项研究从技术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覆盖了从职业运动员,艺术家到程序员差不多所有需要天才的领域,出版了一本900多页的书,结论是天才还真是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怎么练。

    想要训练一个天才绝不是整天苦练就行,你需要的是“deliberatepractice(刻意练习)”:

    -每次训练有明确的目标-获得即时的反馈-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技术

    我想在这里对比一下我国对理工科大学生的训练,看看是否满足这些要求。

    首先我国理工科教学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是一次训练中要达到的具体的小目标,并不是说什么拿诺贝尔奖这样的人生理想。科学教育的正确目标可以是将来搞科研需要这个知识,可以是学会这个技术去使用它。但我国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课本,不是这堂课我领会了什么思想,而是这堂课有什么知识点有什么公式要背,换句话说是考试。有些学生不屑于为了考试学习,自己看书的,往往因为缺乏指导而茫然,不知道看这本书的目的何在。

    “即时的反馈”(immediatefeedback)是我国训练学生中最缺乏的一个方面,越是高端人才的培养中越是如此。如果说高手们有什么成功秘诀,我猜就是这个即时的反馈。一个事实是医生们离开医学院以后,除了手术临床医生以外,其他专业的,比如看透视图的那些医生,他们的水平随时间在减弱,原因就是缺乏立即的反馈。就好比练武功,一招一式都需要有人随时纠正,不对马上改别把错误动作形成习惯。在科研领域,这意味着你搞科研的时候需要一个好导师随时告诉你你干的这个活怎么样。中国缺乏好导师,而且往往还一个导师带30个学生,谁给你反馈啊?反馈还意味着需要跟同行随时交流切磋,别人怎么做的,你这么做人家怎么评价等等,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需要经常跟高手开会,开会的时候还必须经常讨论。而国内的情况一方面会议就不多,开会的时候还大家都客气不爱提问。美国开学术会议除了发言以外广泛采用poster形式,实际上在讨论工作方面往往更有价值,而国内可能还没有采取这样的形式。

    这个技术还告诉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就应该经常在网上发帖,以便获得反馈。

    “结果和技术”最起码的要求是你得自己训练,而不是看别人练。站在场边把姚明的技术统计倒背如流也没用,关键得自己上场。我国训练学生搞科研的做法是不搞科研,搞”课”研。请牛人来讲最新最强的理论,而不是强调让他们尽可能早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这就好比给北京青年队看nba录像一样,培养出来的全是专业球迷。美国学生队不是自己直接搞的领域可能不太了解,也可能不知道最近witten发了什么文章,但他自己的小小领域内,他可能大二就开始干了。

    很多人甚至喜欢评论课本,这本书写得好,这个人是牛人,陶醉在对课本的欣赏之中。在美国上课没见过任何一个老师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