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个老师赞美课本的,一线人物几乎没人写课本,所有课本都只不过是工具书,最终目的是为了科研这个结果。一切技术应该是为了科研服务。

    “技术”是说你的训练得得法,这同样需要高人的指点,而且你还得听从人家的指点。

    对比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可见我国科学教育为什么不行了。我国这种缘木求鱼的教育方法最终培养出来的都是精通”基本知识”的”科学的家”而不是”科学家”说到底就是两个字:实践。毛泽东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解放军很多高级将领文化程度一般,为什么总能打胜仗,靠的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习科学知识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耍酷,不是为了有谈资,是为了搞科研。美国大学里面的技术课程一学期让学生做好几个project,完全是追求学以致用,逼迫学生为了完成project而学习知识,其中还有小组合作,跟真正的科研没什么区别。

    宁可在本科的时候发几篇灌水小文章也比苦读十年期待一鸣惊人强。一提基础科学,有人总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这种思想完全不适合现代化科研体系。坐十年板凳的运动员国家队能用么?马俊仁当年是一般比赛不参加,专门参加奥运会世界杯一鸣惊人结果人家怀疑你是不是服用禁药啊,一旦有点小事整个队伍居然崩溃了。这种做法现在已经被淘汰。正确的做法是象现在刘翔这样有什么大奖赛都去,追求一个稳定的成绩。

    科学工作者就好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的比赛,而不是不停的看录像。

    附:尼采对天才定义

    对于一个伟大而精致的灵魂,一般人很容易用“天份”两个字打发。贝多芬、莎士比亚、李白、张大千的产生岂是偶然的?若非一种内在生来赋予的质素作用着,他们又怎能超凡脱俗?高高的才情,不是凡夫俗子能企及的。

    但,尼釆不认为这样,依尼釆的意见,以一般人所谓的“天才”的解释,简直侮辱了那些勤奋的工作者,他说:“有许多各式各样的伟人,从没有哪种天赋,但他们的成就太伟大了──化为:天才(如人所云)。”注1这句话里至少有以下三种意义:

    1)否定俗谓的“天才”。

    2)艺术家(文学家)──各式各样的伟人不是先天的,而是经验的。

    3)尼釆引用了俗众“天才”的名词,却否弃了它俗谓的意义。这里面也蕴含了他的自负与抗议──他感到自负,因为他了解成长的过程;他抗议,因为俗众用一个名词就抹煞了竭尽心智的耕耘。

    尼釆认为,这类光辉成就的由来,全出自“严肃的工作态度”,由于有充分的耐心与毅力,能够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了解本身与工作对象的特性,如此而已。

    在最初,他只是一个搜集者,一个学徒,一个工匠──在既有的基础上,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不眼高手低,不自命不凡地想一下子跳在半空中自以为神。他由辛勤的学习中,将知识与经验累积到某一极限,便起了质素的变化,于是“自我”在混沌中出现了,个性也突显出来,观察的眼光日益新异敏锐,逐渐在平庸的、现实的外貌,看出其紧密的内质,找出普通事物内里隐伏着的关连,而一瞬间抓住了整条锁链的关键──我们一般人没有经验过这种过程,便以“天才”两字掩饰自己的懒惰和低能,而没发觉“天才”这质素与我们的距离曾如此贴近,以至于可以将它简短地定义为﹕

    “天才是长期的忍耐者。”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