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56

    苏眉在响勺胡同里走,眼前闪过那些关着的开着的院门。关着的、开着的门都仿佛是一些说话说累了不愿再说的嘴,那些年门的话说得也太多了。门不愿说了,胡同里显得很寂静。苏眉觉得眼下的寂静有点怡然自得,她走得也有点怡然自得。

    她本是带着小时候的印象走进这里的,那时胡同在她心中长远而又高深。现在她觉得原来它并不那么高深,墙很矮路也很短,以至于还没开始走就走到了“勺头”眼前是那个堂皇的大黑门。黑门大开着,门上有牌子,写着区政协委员会。

    她走过了,还得往回走。

    婆婆的院门没开也没关,门虚掩着,她一推就进了院。她看见迎门那棵老枣树一点也没有变,那粗糙的树皮、黝黑的树干,那枝杈的交错方向如同十几年前一样。仿佛枣树的不变就是在等眉眉的归来,树愿意把从前的自己留给眉眉。

    枣树的不变使苏眉觉得是她冷淡了枣树,原来枣树对她依然忠诚。一瞬间这使她忘记自己来这儿的初衷:她本是带着几分恶意的炫耀而来,带着几分超越自己的荣耀而来。

    铅丝上的孩子的围嘴、罩衫才使她的处境具体化了。原来这院子这枣树毕竟有了变化,这里又跑跳着一代新人。

    后来南屋门开了,婆婆拿着一把剪子站在门口:“是谁在那儿?”她冲着苏眉问,语气很果敢,俨然一种院子主人的口吻。

    “是我。”苏眉转过身来。

    婆婆并不像胡同的变和枣树的不变给予苏眉的印象那样,在苏眉眼里婆婆似乎变了又似乎没变。她的腰背依然挺直,面色依然很好,目光依然锐利,反应依然灵敏。头上少不了要多些白发,白发混杂在黑发里倒显出黑和白的交相辉映。黑和白在婆婆头上似乎都不能少,少了哪种都不尽得体。她手中的剪刀使苏眉想起小时候婆婆是怎样教她递给别人剪刀的。婆婆告诉她递给别人剪子时要把尖攥在自己手中,将剪子尖伸向别人不文雅不礼貌而且还带着杀气。眉眉觉得婆婆的道理再合适不过,但当她递给别人剪刀时还是故意将尖指向对方,尤其不忘指向婆婆。她要在这种不正确的姿势里去体味“杀气”观察剪子尖会带给婆婆什么表情。婆婆质问她是不是有意捣乱,她便一言不发。她把在必要时候的一言不发一直延续到长大成人。在大学、在单位,苏眉发言也要看必要不必要。在她认为那些不必要的时刻,别人让她发言请她发言,她只是淡淡一笑。这叫什么?笑而不答。笑而不答是因为眼前总有一把剪刀。

    没有比笑而不答更能激怒对方了。

    那时婆婆从眉眉手中夺过剪子再给她做示范,甚至把剪子强硬地往她手里塞。她接过剪刀,想着下次那姿势的再次不正确。

    现在她看着手拿剪刀站在台阶上的婆婆,恍若回到了十几年前。她觉得十几年来婆婆就一直手拿剪刀站在台阶上没动过地方。与从前不同的是,眉眉不再有为拿剪刀而和婆婆抗衡的愿望了,她觉得婆婆与她早已不是一个量级。一把剪刀就是一把剪刀,它什么也代表不了,也没有什么文雅和杀气而言,它铰东西。

    苏眉的目光顺着婆婆的剪刀一直扫到婆婆的小腿,她发现婆婆的小腿还是向后绷。她觉得自己也正绷着小腿站在婆婆对面。她想这才是两个人不可逃脱的抗衡,她想起苏玮跟她吵架吵到最高潮时便说:“你知道你像谁吗?还不对着镜子照照你的腿!”那时苏眉一言不发,只想有朝一日为这腿面向着婆婆把苏玮对她的“仇”喷发出来。

    司猗纹认出了眉眉,先是有点惊慌,很快就掉下眼泪。

    苏眉觉得婆婆这次的眼泪一点也不虚假,那是意外是惊喜也许还有几分内疚。

    司猗纹抽泣着把苏眉让进屋,说:“我这都是高兴的。”她抬眼观察苏眉希望苏眉的眼睛至少也该有点湿润,但苏眉的眼睛没有湿润,她正在打量她住过的这间房子:她的床还在,但已是一张久无人睡的床。床头堆着东西,床上铺着凉席,凉席上摊着一块黑颜色衣料,这使眉眉为婆婆手中的剪刀找到了出处。

    司猗纹发现苏眉看见了那衣料,便由此谈起来。她说床上的料子是块超薄型“澳毛”她准备做条黑裙子,西式后开气儿。她的打算使苏眉想到了她的年龄,她想司猗纹大约七十四岁了。七十多岁了还适合吗?至少腿不再光润了。

    司猗纹嘴里谈着料子,眼光一直落在苏眉身上。她所以谈论衣料是因为此刻没有比谈论衣料更自然更无关痛痒的话题。她心中暗自赞叹着出落成年的苏眉,成年的苏眉不仅使她想起自己的青春年华,还使她觉得与自己的青春相比,现在苏眉的青春才是真正属于苏眉的。她那紧包着臀部的牛仔裤,那宽松的针织衫都证明了这一点。没有谁会去干预这紧包着臀的牛仔裤为什么是前开口,这个细节于社会于苏眉都是最具自由色彩的象征。这点象征似乎使司猗纹也一下子加入了苏眉们的行列,这寂寥的黄昏活跃起来。

    黄昏了,她望着苏眉那越来越模糊的轮廓说:“咱们去吃饭吧,去同春园吃炒鳝丝。”

    在苏眉听来,婆婆的话有几分豪爽,有几分讨好,又有几分恳求,还有几分炫耀。就因了这诸种成分兼有的邀请,苏眉很恼火。她不表态,只沉默着。她想原来婆婆又开始买着吃了。“买着吃”又将她拉回了她们初次见面的那个时刻:“个儿倒是不矮,就是瘦。”婆婆的话在耳边响起来。

    苏眉拒绝了婆婆的邀请,推托晚上有事。她熟练地找到墙上的灯绳把灯打开,南屋一下子亮起来。她仍旧记得灯亮就得拉窗帘,她拉上了窗帘。她从书包里掏出两袋广式香肠和一包几乎是婆婆的传统食品的叉烧肉放在饭桌上说:“您留着吃吧。”

    她看见婆婆惊喜而又畏缩的眼光,心想目的已经达到,也该是告辞的时候了。她背着空书包离开了响勺胡同。

    司猗纹没再强留苏眉,她只觉出几分遗憾。她不是为苏眉不吃她的炒鳝丝而遗憾,她是想,要来为什么偏偏选个黄昏?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看见眉眉的归来?在大门口,她高声喊着眉眉,告诉她要常来。她想用这喊来弥补一下眉眉归来的缺欠。

    叉烧肉很快就被司猗纹吃光了,那两袋广式香肠却被她长久地摆在桌上。她想,也是罗大妈该交房租的日子了。

    罗大妈又来了,把手中的票子摊在桌上。司猗纹心不在焉地把钱推到一边,顺手也动了动那两袋香肠。

    罗大妈早就看见了那两个塑料袋,或许她已猜出那是眉眉那天带来的。但罗大妈故意不提不问,司猗纹不得不自己开口了。

    “没看见那天眉眉来吧?”司猗纹问罗大妈。

    罗大妈显出有一搭无一搭地只是摇头。其实她看见了,看见她们在南屋门口脸对脸地站着。她还听见司猗纹送眉眉要眉眉常来的喊声。但她对哪个情节也不加证实,这不得不使司猗纹把眉眉做一番描述,重点不是她的归来是她的事业。

    “眉眉来了,还打听您哪。”司猗纹说“她现在是艺术家,就像当年的徐悲鸿,知道吧?国画、西画都画。他比刘海粟小几岁,都在国外留过学。刘海粟那时候还提倡过画裸体模特儿,也就是男女不穿衣服让人画。先前良友画报净登。军阀孙传芳不是还干涉过?封建。几千年的封建接受不了模特儿。现在好了,眉眉她们的画展上都有‘模特儿’画儿,站着的坐着的躺着的什么姿势都有。眉眉也画静物、花卉,画什么像什么,栩栩如生,就跟活的一样。这次的画展结束了,再办,我请您去光临指导。欣赏艺术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眉眉没吃了饭再走啊?”罗大妈说。

    司猗纹对罗大妈大谈眉眉的艺术,罗大妈却用了个“吃”来大煞了一下司猗纹的“风景”有必要煞一下,罗大妈想。

    “该叫孩子吃了饭再走,大老远来看您。”她提醒着司猗纹,走了出去。

    有时一句话的分量就在于它普通。

    罗大妈一句话的分量几乎使司猗纹背过气去,但她还是暗暗责怪了自己那番对牛弹琴。直到她看见床上那块黑料子,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一块黑料子也许就是她生活中的一个新领域,她为什么不让它属于画家苏眉呢?此时让料子属于苏眉,就像前些年她接待外调者时让那个死去的国民党军官去台湾一样重要。

    她开始按照她对眉眉身材的估量剪裁、缝制裙子。虽然她出的样式并不现代,但她相信衣服就像人生,万变不离其宗。不就是肥了瘦瘦了肥,长了短短了长么。只有不肥不瘦不长不短才是衣服的永恒。而谈到颜色,只有黑、白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颜色中的佼佼者。她凭着自己的分寸感,用当年为大、二旗赶制裤子的速度把裙子赶制出来,然后她给眉眉打了个电话。在电话里她先不提裙子,她尽可能像长辈对孩子说话那样让眉眉抽空儿回来一趟,她有重要的事要告诉她。

    苏眉放下电话感叹着:一个追上来的婆婆,一个穷追不舍的婆婆。她相信响勺胡同不会有她的重要事,她也不愿给婆婆提供一个“追上来”的机会,可她还是去了,就算是路过吧。

    司猗纹把那条黑裙子亮给苏眉,还在叠得四方四正的裙子上系了条红缎带。红使得黑更黑,黑使得红更红。

    “我给你做了条裙子。”司猗纹说“臀围腰围都没量,也不知合适不合适。”她观察着苏眉对裙子的反应。

    苏眉接过来正犹豫着,司猗纹却已让她打开试穿了。

    苏眉打开裙子,穿上。司猗纹心满意足地欣赏起它和她,眯着眼说:“我这眼就是尺。”她满意自己的手艺,更满意苏眉对这裙子表现出的兴趣。

    “合适,挺合适的。”苏眉说“黑裙子最好配衣服。”她觉得要肯定就该肯定得具体点,这肯定才更加可信。

    “也得看谁穿。”司猗纹来了情绪“样子再新,手工再细,有人穿上就不是个样儿。街上那么多人,挑不出几个来。”

    司猗纹一语双关,即:挑不出眉眉的身材,也挑不出司猗纹的手艺。她由穿衣服风度拐到罗家,由罗家又说到北屋,又由北屋说——“跟你说吧眉眉,将来罗家搬出去,北屋就是你的。你可以布置一间画室,想图清静就来北京家里作画。也许你还得把房子重新设计、改造一下,装地板、开天窗(不知她从哪儿得知画室需要天窗)。你还可以不出门在院里举办个人画展把画都挂在廊子上。让宝妹给你把门儿,我替你应酬客人。谁会料到世道总是变来变去,要不然我怎么能给你腾出房子当画室。”

    如果说开始苏眉只把司猗纹的话当笑话听,那么渐渐的她便涌起一种朦胧的怀旧心绪。对于“响勺画家”她倒没有多想,她想的是雨后的清晨那满院子硬木家具,为了把它们交出去,她是怎样跟婆婆一起认真地擦拭家具上的泥点。在一堆家具中她最欣赏的是那张写字台,画室里要是再有了那张写字台苏眉莫名其妙地受了鼓动。

    或许司猗纹看出了苏眉此刻的心情,还坚持要领她去参观“勺头”那个阔大的宅院。这时苏眉才知道那院子当年是属于司家的。

    司猗纹领苏眉理直气壮地往前走。

    传达室一位老师傅出来拦住了她们。

    “您二位找谁?”

    “不找谁。”司猗纹说。

    “那您一定有什么事儿。要不先去办公室?”老师傅说。

    “不用。”司猗纹不看这师傅,只朝院子深处看。

    “那您”老师傅极其认真。

    “噢,我们是回来看看。”司猗纹在这句话里用了个“回来”这是一种暗示,又是一种明说。

    谁不懂“回来”?老师傅恭敬地把她们让进院子便退回传达室。

    她们登上太湖石,看了池塘,看了睡莲,看了花厅。转过花厅又看了书房,卧房,然后是跨院。经过整修的院落比过去还要辉煌,檐下发放着新油漆味儿。最后她们在中庭的游廊上坐下。司猗纹说你看藤萝还在,那根肯定还是老根。还说从前那个刁姑娘就是不喜欢藤萝,看见藤萝就说心里烦。后来刁姑娘开始养米兰,因为她有孤臭,不过米兰也遮不过她的味儿后来司猗纹就抑制不住地对苏眉讲起她的初恋。“当然,”她说“那不是在这儿,是在南方,可现在他在北京。你知道他是谁吗?”然后她显出一往情深地把他的姓名说给了苏眉,告诉苏眉他就是马小思的公公。

    苏眉眼前立刻出现了那个歇了顶的小老头和他欣赏的那部质量平平的电影。她悟出了他要求“定格”的画面上那个姑娘像谁,像婆婆——像苏眉。

    苏眉觉得这一切太像故事了,太像故事倒显得有点不真实了。虽然人、事俱在可她总觉得这故事又是婆婆编出来的,然而这编造里毕竟有几分伤感。当她想到人间的故事总是凄凉的居多时,才又觉出这故事的几分真实。

    司猗纹并没有觉出这故事有多么凄凉,她率领她的参观,她对自己的回忆,是要证明和弥补在她学蒸窝头的夜间里想对眉眉说的话。现在这一切的一切终于都证实了她不是一个只会在夜间偷吃点心的人,她也不仅仅做过出卖姨婆的证明。她有过自己辉煌的一切,有过自己那池水般的清澈,那睡莲般的纯洁。

    司猗纹心情很好,她完成了一桩宿愿。

    苏眉本想再问婆婆点什么,并且就要告诉婆婆她就见过她年轻时的情人,现在他歇了顶爱看电影,爱看电影里一个人。但她不愿意再跟司猗纹节外生枝,她暂时隐瞒了这一切。

    苏眉还是带着漠然离开了响勺胡同,什么也不能把她纳入婆婆的生活,她也无法把自己纳入婆婆的生活,尽管她穿了那条剪裁合身的黑裙子,她看见了该看的一切听见了该听的一切。年轻人都懂“不穿白不穿”“不看白不看”这个道理。

    57

    苏眉不愿意接婆婆的电话,苏眉的事也很多,她在电话里一再拒绝司猗纹的邀请。

    “这星期天没时间,真的。”她告诉对方。

    “怎么星期天还那么忙?”对方问。

    “和几个朋友已经约好了”

    “出去?”

    “啊,出去。”

    “去哪儿?”

    “想走远点儿。”

    “有多远,出北京吗?”

    “那倒不是。”

    “是不是去西山?”

    “对,西山。”

    “实在没时间就算了,下星期再联系吧。”

    苏眉放下电话。原来还有一个可怕的“下星期”

    苏眉的电话是诚实的,星期日她和几个同学的确约好去西山。当她们在西直门换车时,苏眉看见司猗纹正向她走来。司猗纹手里撑着一把折叠伞,上身是豆沙色短袖真丝衬衫,下边配了银灰西服裙,脚上是白色平底羊皮凉鞋。为了与衣服相配,脸上的化妆就更有必要了。她走到苏眉跟前说:“我先到,等了你半天。”听口气就好像她的到来是提前和苏眉约好的一样,苏眉倒无言以对了。她透过司猗纹的薄衬衫,一眼就看见她是戴了乳罩的。不知为什么,她不愿意让同伴们发现她的这个发现,她觉得以婆婆这样的年纪还戴乳罩正如同一个没到发育年龄的女孩就戴乳罩一样地令人不自在。她后悔昨天在电话里把他们的行动透露了出去,现在司猗纹的出现司猗纹的声明显然是为着加入他们的行列而来,她的穿着她的精神准备(特别是她那不合时宜的乳罩)简直叫她无法拒绝。

    苏眉的预感果然准确,司猗纹早和她的同伴打着招呼介绍自己的身份了。当同伴们赞叹她的年轻以至于将她误认为是苏眉的母亲时,司猗纹轻轻笑着,又做出些比母亲还年轻的表情。车来了,司猗纹收起阳伞,轻捷地迈上车,自然而然地坐在苏眉的同伴们给她让出的座位上。

    苏眉看见坐下的婆婆才进一步证实了婆婆的预谋。她的情绪败坏透了,她不明白婆婆为什么一定要加入她的生活。现在她既不能和她争吵又不能把她赶下车,她就把住司猗纹的椅背站着。把住司猗纹的椅背站在司猗纹身旁是给司猗纹的颜色,又是对司猗纹行为的认可,当着同伴们她甚至还必须表现出是她请了她来游西山,仅仅是忘记和同伴们提前说明。

    终点站到了,苏眉跟在婆婆身后最后一个下了车。她和她一路无话。也许她的同伴们觉出了气氛的异样,他们提出分开行动,这时司猗纹忽然把脚给崴了。

    她的崴脚又引起了大伙的关心,苏眉才不得不蹲下来和婆婆说话。她问她是不是很疼,还能不能走路,要不要赶快回去。司猗纹鼻尖上沁着汗同意回去,并让苏眉给她要“出租”

    她们上了一辆出租汽车,司猗纹忍着疼痛从车窗里探出头来,跟车下苏眉的同伴们表示着歉意告着别,还不忘告诉他们有时间去家里玩。她说得很真诚,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后来苏眉的同学都知道她有一个漂亮的不凡的看起来比苏眉妈妈还年轻的外婆。

    在车上,司猗纹刚才的痛苦消失了许多。苏眉问她是不是好多了,她摇着头说:“这不是好,是疼过了劲儿。疼过了劲儿就不觉疼了。”

    车子拐进响勺胡同停在司猗纹的院门口。太贵了,车费四十元。苏眉交了钱刚要搀扶婆婆,婆婆却打开车门腿脚利索地下了车,她像是蹦下来的。

    星期天胡同里显出了热闹,罗大妈正巧在门口站着。

    “上哪儿去啦?”她问司猗纹。

    “西山。”

    “回来可够早的。”

    “坐出租回来的。这不,眉眉还把我送到家。”司猗纹说着径直朝里走。她很得意,罗大妈看见了她的出租车,看见了陪她回来的苏眉。她的步态更轻盈。

    苏眉在司猗纹后面走,她不知道司猗纹为什么要愚弄她。她忘记了门口的邻人,忘记和罗大妈寒暄。正在里屋写作业的宝妹出来招呼她,她也只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就坐在饭桌旁,连宝妹样子都没看清。她寻找婆婆的去向,原来婆婆已闪到里屋,就像正等待苏眉对她发出质问、指控。

    果然,苏眉追进了里屋。

    司猗纹正坐在宝妹书桌前,手托腮帮,胳膊肘支在宝妹的作业本上。

    “您必须向我解释清楚。”苏眉激动得难以抑制。

    “解释什么?”司猗纹的回答也不客气。

    “解释您今天的行为。”

    “我今天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

    “我想您自己最清楚。”

    “我不清楚。”

    “难道您需要我提醒吗?”

    “可以。”

    “您为什么去西山?”

    “西山是游览胜地。”

    “您为什么非跟我们去?”

    “因为有你。”

    有你。苏眉在和司猗纹的第一局对话里就败了下来。难道他们那一伙人中不正是“有你”吗?你是谁?是司猗纹的外孙女。外婆为什么不能跟外孙女一起游西山?

    退却的倒成了苏眉。

    “就算有我,那您为什么说您崴了脚?”苏眉又说。

    “不是我说我崴了脚。”

    “是您说。”

    “是我的脚崴了。”

    “但是您没有崴。”

    “你怎么知道我没崴?”

    “因为下车时我发现您一点儿也不疼您根本就没事儿!”

    “怎么没事儿?”

    “我保证您没有崴。”

    “崴了。”

    “那为什么一下车就好?”

    “是一下车就好了。”

    “有这么快吗?刚上出租您还喊哪,一下出租就能好?”

    “你应该高兴。”

    “高兴什么,高兴白扔四十块钱?”

    “根本不是四十块钱的问题。你想,如果我的脚一直不好呢?崴到明天呢崴到后天呢?一个星期、一年给谁增加负担?不是给你吗?你能撇下你的婆婆不管?谁是我的亲人,不是你?”

    这第二局对话胜利者又是司猗纹。谁是司猗纹的亲人?庄晨远;宝妹近可指不上;竹西已不再是庄家的人。还有谁,不就是苏眉吗?

    苏眉的失败是注定了的。难道她能对着司猗纹高喊“我不是你的亲人”?她想冲她高喊,她试了,可她没张开嘴。张嘴也需要稳、准、狠,她又想起当年她抓不起语录本的事。

    一样。

    作为胜利者的司猗纹深深叹着气,手在桌面上摸索。苏眉知道她在找烟,也许拿烟的还应该是身边这个亲人。她没去,她不去并不等于她不是,倒像是她在跟那个找烟的人耍无赖。

    苏眉很丧气。

    苏眉丧气着离开了响勺胡同。她想无论如何这是最后一次来响勺,最后一次见婆婆。

    苏眉开始安心作画,她正在画一幅准备参加全国青年美展的作品。她带着从响勺胡同带回来的“气”把画面尺寸加大至画展所要求的最大极限。面对这块顶天立地的画布,身高一米七的她仿佛一下子又成了当年响勺胡同的那个眉眉,那时她往铅丝上搭块裤子都得一蹦一跳。现在她虽用不着蹦跳,但画最高处时还得爬桌子登板凳。画布越大人就越小,她画得就越泼辣。为了这无边无际的画布为了这“泼辣”她甚至推翻原来的构思。她想起一个叫画扇面的老相声,那相声说某人求一画家画扇面,那扇面画家答应他画美人。后来由于什么原因他决定把美人改成张飞;又由于什么原因他决定把张飞改成石头;再由于什么原因他决定把石头改成黑扇面。现在苏眉就正在把美人改张飞,张飞改石头,石头改黑扇面儿。她决定把所有的形象都模糊在一片黑色基调里,就得黑,黑才是永恒。就像,就像什么司猗纹送给她的黑裙子。

    苏眉快“神经”了,苏眉也快信命了,原来命该她“黑”

    电话又来了,是传达室。传达室师傅说门口有一位“家里人”在等她,等着等着突然晕倒在传达室了。是位老太太,又不像老太太,看不准年纪。

    苏眉跑到传达室,传达室说病人已经被送到医务室。苏眉又赶到医务室。

    当她跑进医务室时,晕倒的病人已经苏醒过来,她靠在一张长椅上捧着一杯水。

    首先引起苏眉注意的不是病人的脸色而是病人的装束:她居然穿了一条雪白的卡其布长裤和一件暗红纯棉针织衫,脖子上还有一条纤细的银项链。

    医生问苏眉这位病人是她的什么人,苏眉告诉医生她是她的外婆。苏眉问医生外婆晕倒的原因,医生讲,不像是什么器质性病因所致,可能是因天气太热而导致的虚脱。

    医生又问了苏眉病人的年龄,苏眉说了一个岁数。医生以惊异的眼光打量着司猗纹,并告诉苏眉她可以回家了。

    苏眉从长椅上搀扶起司猗纹,司猗纹显出力不从心地站起来。当着众人苏眉的脸很红。走出学院大门她们遇到那次去西山的一些伙伴,有人问苏眉“你外婆是不是又崴了脚”苏眉没做回答。还是有人替苏眉截了“出租”他们想,她是“崴”了。他们热心地把司猗纹搀上车,苏眉狠狠碰上车门。

    车就要开时,苏眉还是开了前门上车坐在司机旁边。她想起了那天司猗纹的话:“谁是我的亲人,不是你?”她为车里的人想,也为围在车外的人想。

    司猗纹的电话在继续,苏眉不得不接。她知道不接电话的后果:司猗纹会晕倒在任何地方请别人打电话给她的“亲人”她相信司猗纹那不可忽视的精力和能量。

    有一次苏眉偶然从晚报上看到一篇记者采访一位家庭早期教育家的文章,那位被采访者便是司猗纹,她谈的是对一位青年女画家的早期教育问题。读着晚报,苏眉才知道自己的艺术启蒙者原来是婆婆。她拿着晚报给苏玮看,苏玮不说话,只笑得前仰后合,流着眼泪。苏玮止住大笑才对苏眉说:“难道你不这样认为吗?自找!”这像是说苏眉的艺术启蒙老师是自找的,又像是说一切一切都是你自找。

    “怎么我没有个艺术启蒙者?那样的话,这受启蒙的该是一对姐妹了。”苏玮又说。

    为这“自找”苏眉和苏玮永远也谈不起来,话不过三句。苏眉忽然想找竹西去谈谈婆婆了。

    快中午了,苏眉在竹西医院门口给她打了电话,请她出来一下。很快竹西便匆匆走出来。

    她们已经十几年没见面了,现在互相看着对方却非常坦然,好像在她们之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从前她们有过那么好的交往,后来苏眉突然挤在了舅妈和大旗的关系里,那是一段多么幼稚好玩的历史。

    “那边有个快餐店,咱们先吃饭吧,我请你。”竹西对苏眉说。

    “快吗?”苏眉边走边问。

    “快,就是不够热,种类也少,只有火腿蛋炒饭。”

    在快餐店里她们买了火腿蛋炒饭,又买了沙拉和啤酒,选了一张小桌坐下,面对面吃起来。

    “我还以为你不会见我呢。”竹西说。

    “我几次回去都没看见您。”

    “凑巧了,我都不在。”

    “嗯。”“你恨我么。”竹西笑着。

    “为什么?”

    “为了我和大旗的事。”

    “那时候我那么小,可偏要觉得自己不小。”

    “因为你小,我才觉得你会恨我一辈子。”

    “不,我恨的是我太小。”

    “可你知道我不太看重这些。我不能等人们都理解了再行动,这‘人们’也许还包括了当时的眉眉。”

    “我能理解您,一切。”

    “大旗又结婚了你知道吗?我送给他两只福建漆碗,送两只足够了。他过得挺好。”

    “我也希望他过得好。”

    “你呢?结婚以后怎么样?”

    “我?还行。”苏眉说,大口吃着炒饭,喝着啤酒。

    “你很能喝啤酒?”

    “也不常喝,还行。”

    竹西从苏眉的两个“还行”里已经听出她婚后生活的状况了。这使她有一种预感,她觉得苏眉的生活或许是不稳定的,或许她还要遇到别人,比如叶龙北。她想起过去他在院里对她谈鸡,谈直线,谈得她眼里常含着泪花。

    竹西已经吃到了盘子底,她用勺子轻轻刮着底上的炒饭。

    “宝妹说上次看见你了。”竹西说,像在找话。

    “她长得挺高了(照司猗纹的说法,快能把门儿了)。”苏眉说。

    “大便还不怎么好。你看见欢子了吗?我和大旗的儿子。”

    “没有。”

    “咱们的邻居你还见了谁呢?”

    “罗大妈。”苏眉说“对,我还去东城看了姨婆。”

    “还记得从前西屋那个他叫什么来着?”竹西说。

    “你是说叶龙北吧。”苏眉替竹西说。

    “对,叶龙北。”

    “我真想看见他。”苏眉说。

    人声突然嘈杂起来,也许这里原本就人声嘈杂,苏眉和竹西没留意罢了。嘈杂才使得她们毫无顾忌地谈了这么多,也许声音还不小。嘈杂又使得她们不能再聊下去了。

    她们分手时苏眉才发现,她们都没提她的婆婆和她的婆婆。虽然她是来找她谈婆婆的,而婆婆在她们的心目中却原来连无关紧要也算不上。无论对苏眉,还是对竹西。

    58

    苏眉遇见了叶龙北。

    苏眉去给自行车打气,在一家修车铺门前遇见了他。叶龙北也要给自行车打气。

    苏眉弯腰打,打完直起身来要走,发现她面前正等着用气筒的叶龙北。

    “是您?”苏眉满头大汗,并没显出特别惊讶,却忘了给叶龙北气筒。

    叶龙北去接气筒。苏眉却把一只空手伸给了他。他们握了手,苏眉才想到,或许他是伸手接气筒的。

    叶龙北是伸手接气筒的,但却握住了苏眉一只空手。

    气筒还在苏眉手里。

    “这车太老了,老车才不应该被遗弃。似不似?”叶龙北说。

    “我想是。”苏眉说。

    这像是他们的谈话中断了十几年后的重新开始,又像是那谈话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他们是由黑鸡白鸡谈到自行车的。

    在一瞬间,他们还是做了相互的重新打量。叶龙北觉得眉眉理应长成眼前的苏眉。苏眉觉得叶龙北除了从前的一切,身上又多了过去少见的乐观;额上虽然添了几条皱纹,但笑时嘴角却显得天真、坦率。

    叶龙北支起车梯先问了苏眉许多,问她那次和小玮一路还顺利吗?问她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苏眉认真回答着叶龙北的问题,她每回答一次叶龙北就说“我知道我知道”

    苏眉很爱听这句话,尽管她深信他并不都知道,但她又觉得他知道,知道应该是一种无须言语的了解。对于她,他应该什么都了解。

    “您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她问他。

    “你知道我已经回到北京,想做的事很多。我写了许多电视剧本,电视台不喜欢。我为什么非要他们喜欢?我现在写电影,我有很好的题材。”

    “我想您能写好,我相信。”

    “也是试着写,可我信心十足。写作并不是难得吓人。有一次我读了一本波兰小说,差点像我写的,把我吓了一跳。”叶龙北笑了,像在说:我还没写出来,早有人学我了。

    苏眉也笑了。叶龙北的剧本虽然她还不了解,但他的剧本他的笑给了她一种很开阔的心境。

    又有人要气筒时,苏眉才发现气筒还在她手里攥着。

    “我们还没打完哪!”叶龙北从苏眉手里拿过气筒,理直气壮地对那人说。

    叶龙北给自己的老车打完气,他们又走了一段路才分手。他们并不看重这分手,因为他们谁都意识到,这分手已经意味着下次的再见了。

    叶龙北把住址告诉苏眉,请她到家里吃晚饭,说:“晚饭总是要吃的。”

    苏眉答应了。

    在叶龙北的家里,苏眉认识了玉秀,原来玉秀是来自虽城山区农村。和竹西一样,苏眉也立刻猜到了她的身份。

    叶龙北说玉秀姓丁,当初是从山里逃婚出来的,逃到叶龙北落户的村里。那天风雪交加,晚上去院里端煤的叶龙北发现了蹲在门口的丁玉秀。他把她领进屋,让她烤火、吃饭,还把她留了下来。他对她说:“我这里有火。”玉秀也许就是为了这火,这农村少有的煤火才留了下来。当时她才十四岁。

    苏眉也想到自己的十四岁,她十四岁离开了有“火”的房子,却到没火的农场去了。

    叶龙北回北京时把玉秀带进了北京。

    “玉秀今后怎么办?”苏眉问叶龙北。

    “我是想让她嫁给我的。”叶龙北说得坦然、随便。

    “你们谈过吗?”苏眉问。

    “谈过,许多次。”

    “玉秀同意?”

    “她不同意,说我太老。不过这不要紧,那是她不了解世界。我对她说卓别林比他岳父还大二十岁。”

    “后来呢?”

    “暂时还不行,我一直在说服她。说服一个人也不容易,也像思想改造吧。是改造就有痛苦,有时甚至很痛苦。可我有信心,有时我就跟她讲弗洛伊德。”

    “她爱听?”

    “怎么说呢,也有个过程吧。”

    后来苏眉又问叶龙北,玉秀现在是不是只在家里做家务,叶龙北说不,她有许多事情要干。她在一家饺子馆当临时工,那儿有她一个老乡,个体户。

    晚饭时,果真是玉秀给他们包饺子。叶龙北说玉秀愿意让客人夸她包饺子的手艺,来了客人她就包饺子,她包起饺子就像变魔术。

    叶龙北专门领苏眉到厨房去看玉秀包饺子,她已经包了一多半。连苏眉也觉得那实在是魔术:皮和馅儿在她手下一碰就变成了饺子。她看见有人参观就更显夸张地表演她的技艺,以至那动作反而因过于机械而显得油滑了。叶龙北捏起一个饺子说:“我想我们不能吃这种饺子,你看见这种东西你就觉得它已经不是饺子了,是一堆你叫不出名称的东西。当初中国人发明饺子是有它特定目的的,那应该是一种气氛,一种返璞归真的气氛。眼前的一切太机械了,机械的缺陷是它离返璞归真太远。在家里我们不应该像置身于饺子馆,是不是?”他问玉秀,又问苏眉。

    玉秀很无所谓,也许叶龙北的观点她已经听了无数次,或许她觉得叶龙北的关于饺子已经是老生常谈。她脸微红着低头猛包,皮和馅儿还是在她手下碰来碰去。

    当然,最终他们还是吃了玉秀的饺子。饺子的边缘很厚,馅儿很少,苏眉没有吃出什么味道。她想:或许叶龙北的话不无道理,中国人的饺子应该有特殊目的。有了皮和馅儿并不等于就是饺子,就像有了人物和故事不一定就是剧本。她不知玉秀是否懂得用这个道理来反驳叶龙北在剧本上的一再失败。从玉秀对叶龙北的反应中,苏眉感到他们在一起生活有几分平等。苏眉的心情不像他们初见时那么开阔了,她甚至第一次发现叶龙北身上有一种陌生的浪漫。他和玉秀的相处,他对饺子的贬,以及玉秀的不在乎,像是他这浪漫的结果,又像是玉秀正在利用这种浪漫。像许多农村的女孩子一样,她们自有自己处事的逻辑,在这逻辑面前有时城里人倒显出几分傻气。

    现在这陌生的浪漫究竟应该属于谁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成了苏眉关注的一个中心。有时候她想控制一下自己这种非常的关注,她与他有什么关系呢?越是这样想,苏眉就越关心叶龙北的事,和叶龙北见面的次数也就越多起来。叶龙北不再多谈玉秀,这倒使得苏眉有点失望。他谈得最多的是他的剧本。

    “我在写战争。”叶龙北说。

    “写朝鲜战场?”苏眉问。

    “对。你肯定会说这是个老掉牙的题材。题材有新旧,角度可是属于自己的。现在我说的是写战争的角度。你以为战争就是机关枪、大炮?还有人!有各式各样的人。”

    接着叶龙北给苏眉讲了他的电影故事。那是一位志愿军老营长的故事,他在朝鲜十次负伤,七次进医院,三次进太平间。每次当人们从太平间往外抬他的尸体时他就醒了过来,醒来就要求吃苹果。因为他入朝时,刚过鸭绿江一位朝鲜大嫂(一位漂亮的朝鲜大嫂)便迎上去送给了他两只苹果。苹果给了他终身难忘的印象,他一活过来就要求吃苹果

    “你是不是在听?”叶龙北问。

    “我在听。”苏眉说。

    “你认为怎么样,是不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您得让我听完。”苏眉说。

    但叶龙北的故事每次都因为中间出岔儿而讲不完。叶龙北的“岔儿”有时岔得离他的故事很远很远。比如他讲到那位漂亮的大嫂,能岔到另外一个女人身上,那女人可能是他小时候在他居住的城市青岛所见过的。那么,要讲他见过的这位漂亮女人又必不可少地得讲这女人的生态环境,如叶龙北发现她的时间、地点乃至必要的意境和当时的气氛。

    “当时她住在齐东路——有钱人聚集的一条路,大汉奸王克敏也住在那条路。那路顺势而上,顺势而下。早晨大都有雾,各家的门在雾中打开了,女人们都出来了,上学的居多,雾中的汽车、洋车、马车载着她们远去哎!那个漂亮”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