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认知偏差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ad,比如我。而且我还写了一篇体验文章ipadsucks,不支持多任务,不支持flash,第三方应用昂贵,容易误操作,还经常死机,表示非常后悔买了ipad。此时,你又会如何决策呢?

    多数人在第一次决策时都会选择购买ipad,然后在第二次决策时动摇甚至放弃这一打算。

    但这却是不理智的。我的体验显然不如前面的调查客观、公正、权威;就算假定我很客观地在评价ipad,我也只是众多样本中的一个,根本无法改变“85。73%的用户对ipad很满意”这一事实。

    这类偏差的特点是,生动、具体的描述能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

    这三类认知偏差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晕轮效应:我讨厌辩证地看待事物,我喜欢把人简单地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类。类比性偏差:我讨厌思考事物之间的深层联系,如果它们具有某种相似性,那么它们就是一样的。代表性偏差/易得性偏差:数字什么的最讨厌了,真难记;还是具体的事例能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它一定是对的。

    顺便再说两类有趣的认知偏差:

    首应效应:先出现的信息会比后出现的信息影响更大。近因效应:后出现的信息会比先出现的信息影响更大。

    矛盾了吗?其实不矛盾,这两类认知偏差并不会同时出现。首应效应与思考过程有关,近因效应与记忆过程有关。在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入门一文中,我提到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一味依赖于海绵式思维,将是一件可怕的事——你将始终相信最后接受的信息,沦为别人思想的木偶。

    这便是近因效应占了上风,究其原因,便是只记忆不思考。

    =========================

    可以看到,在上述几种认知偏差中,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拒绝深入思考,走了思维的捷径。

    我们的思维中充满了这样的捷径,它们可能是直觉,可能是常识,也可能是其它东西。同时,我们天生都是认知吝啬者,总会尽力保存自己的认知能量。既然有捷径,为何不走?因此,我们在决策时,或者忽略掉一些信息,或者过分利用一些信息(以便不再寻找更多信息),以减轻认知负担。

    这些思维捷径,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利的——有助于迅速做出接近最优的决策。但若是一味依赖于此,便会造成不可忽视的思维谬误。

    大多数认知偏差都可以归为此类,那么应该如何克服?答案已经显而易见:

    一、了解常见的认知偏差,知己知彼。相关资源推荐:

    listofcognitivebiases#wikipedia别做正常的傻瓜–通俗读物“正常”的决策者为何总做着“傻瓜”的决策?类似的书还有摇摆、怪诞行为学等决策与判断–相对学术的读物,探讨了人们的决策判断过程,以及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

    二、积极思考。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